蚊子大军又开始“扰”民了
蚊蝇滋生进入高峰期
为保障市民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通州区正持续推进夏季灭蚊蝇专项工作,多措并举构建“政府主导、属地落实、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周密部署,多方联动齐发力
通州区卫生健康委牵头制定了《夏季灭蚊蝇活动和无蚊社区试点工作方案》,印发防制指南,明确“属地落实、行业发挥、个人参与”原则。
全区召开了专项培训会,围绕环境治理、宣传动员、科学消杀等重点任务进行部署。住建、水务等5个职能部门及22个乡镇街道共同参与培训,确保责任层层落实。
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显成效
科学防制与科普宣传紧密结合。目前,原国家卫生区复审范围内的公共区域已全部完成6轮专项消杀,同步开展消杀效果监测评估。
区疾控中心提早布局,在4-5月间已开展监测,截至目前完成4次蝇类密度监测和10次蚊虫密度监测,为精准掌握蚊蝇动态提供了数据支撑。
乡镇街道广泛开展周末卫生日活动,号召居民翻盆倒罐、清除卫生死角、蚊蝇孳生地。
区内医疗机构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上推送科普图文,线下已举办健康讲座53场,覆盖6239人次,广泛印发宣传海报,营造“人人行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警惕蚊媒疾病,专家呼吁共行动
监测显示,通州区优势蚊种为库蚊属,其次为伊蚊属(俗称“花蚊子”)。专家特别提醒,近期广受关注的基孔肯雅热正是通过伊蚊传播。伊蚊多白天活动,喜在干净积水中产卵。
目前北京市已出现基孔肯雅热境外输入病例。该病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症状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剧烈关节痛和皮疹等。
此外,蚊子还可传播登革热、乙型脑炎等多种传染病。
▲白纹伊蚊,资料图
科学防护是关键
预防蚊媒传染病,关键在于防控蚊子。通州区卫健委向广大居民发出倡议:
1.清除孳生地:及时清理家中及院外的各类积水,翻盆倒罐,定期更换水养植物容器内的积水,从源头杜绝蚊幼虫滋生。
2. 物理阻隔:家中安装并正确使用纱门、纱窗,睡前挂好蚊帐。
3. 化学防护:适时使用蚊香、电蚊拍、防蚊灯等驱灭成蚊。
目前,通州区全域蚊蝇密度经市级评估合格,接下来区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通过环境治理与科学防制相结合,全力降低蚊蝇密度,区疾控中心将持续监测,紧密关注蚊虫繁殖变化,同时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演练,为市民营造更卫生、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内容由通州区卫生健康委提供
责任编辑 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