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诡异仙》:中式克苏鲁的迷狂叙事与存在主义困境的东方解构
2025-08-11 14: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道诡异仙》的横空出世,标志着网络文学在类型融合与哲学表达上的又一次突破。当修仙遇上克苏鲁,网络作家狐尾的笔以“中式克苏鲁”为叙事基底,将修仙体系的玄奇架构与克苏鲁神话的不可知论暴力缝合,创造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诡谲世界。主角李火旺在现实与虚幻间的撕裂,不仅是个体精神困境的具象化,更是对传统修仙叙事的彻底叛逆——当“修假为真”成为能力,当“坐忘道”的谎言扭曲现实,修仙的终极意义被解构为一场关于认知与存在的解构实验。

一、克苏鲁的本土化:民俗恐怖与认知暴力的共生

狐尾的笔的野心在于将克苏鲁的“不可名状之恐惧”移植到东方文化土壤中。不同于西方克苏鲁神话的海洋深渊意象,《道诡异仙》中的恐怖源于农耕文明对自然力量的原始崇拜与扭曲异化。例如:

司命体系:白玉京的至高存在不再是传统修仙小说中的道德楷模,而是以“谎言”“迷惘”“苦难”等为食的癫狂神明。阴阳斗姥的“真假天道”被季灾篡夺,暗示“真实”本身是一种可以被权力篡改的虚构。

心素体质:李火旺的“修假为真”能力,实则是克苏鲁式“认知污染”的变体——他越是相信某一事物的真实性,该事物就越会在两个世界中坍缩为现实。这种设定颠覆了修仙小说“修为决定真理”的惯用逻辑,转而指向后现代哲学对“实在”的质疑。

民俗符号的恐怖化:舞狮、傩戏、皮影等传统仪式被赋予诡异内核。白灵淼的“二神”能力需通过自残激活,背后是对“献祭”这一原始宗教行为的黑暗诠释;而李火旺“大千录”的活体献祭法则,更是将修仙的残酷性推向了极致。

狐尾的笔在《道诡异仙》中这种本土化处理并非简单嫁接,而是通过“癫狂叙事”消解了克苏鲁与东方神话的违和感。李火旺的幻觉中反复出现的“妈”与“儿子”的对话,实则是中国家庭伦理在认知崩坏下的扭曲回声——当“孝道”成为精神枷锁,当“团圆”只是腊月十八的谎言,传统文化中的温情面具被暴力撕开。

二、叙事迷宫:环形时间线与“虐主”美学的极致

《道诡异仙》的叙事结构本身即是一场对读者认知的挑衅,甚至重塑,狐尾的笔在创作中采用了:

双重世界的嵌套:现实与道诡世界的交替出现并非线性推进,而是通过“心素”的感知断裂实现。李火旺无法确认哪个世界为“真”,这种叙事模糊性迫使读者与主角共同陷入认知焦虑。

环形时间线:红中作为坐忘道的核心,其能力“重置记忆”导致关键事件(如东夏国灭亡)在不同时间节点反复上演。酆都记忆幻境的设定,暗示整个故事可能是李火旺濒死时的一场回溯性幻觉。

反爽文逻辑:传统修仙小说中“逆天改命”的快感被彻底消解。李火旺的每一次突破(如习得《苍蜣登阶》)都伴随着更深的自我怀疑;诸葛渊的死亡并非剧情杀,而是司命博弈中必然的牺牲——这种“虐主”美学恰恰是对网络文学消费主义的反叛。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狐尾的笔通过“发癫文学”解构了修仙小说的宏大叙事。李火旺的疯癫并非病理表现,而是对系统化压迫(无论是修道界的弱肉强食,还是现实的精神病院)的本能反抗。当他说“我是李火旺,我不是丹阳子,我不是丹阳子,我是丹阳子”时,身份认同的崩解已成为一种存在主义宣言。

三、角色群像:荒诞中的悲剧性

《道诡异仙》的角色塑造摒弃了扁平化的正邪对立,而是以“荒诞”为底色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李火旺:作为心蟠,他既是迷惘司命的容器,又是独立个体。他的善良(如对白灵淼的保护)与暴戾(如火烧白家人)构成矛盾统一体,而“分不清真假”的呓语直指现代人的身份焦虑。

红中:由麻将牌构成的谎言操纵者,其存在本身即是对“真实”的嘲讽。他与李火旺的融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救赎,而是两种认知模式的强制性共生。

李岁/玄牝:黑太岁的寄生与安平公主的躯体争夺,隐喻个体在权力体系中的异化。最终以百万兵家性命为代价的献祭,更是对修仙“长生”执念的残酷消解。

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全员恶人”却令人共情的诡异世界,即便是反派如丹阳子,其“抢遍天下”的宣言也暗含对资源垄断的批判。网络作家狐尾的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让读者在憎恶角色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现实阴影。

狐尾的笔

四、文化隐喻:从修仙到现代性批判

《道诡异仙》的深层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结构的隐喻性批判:

认知霸权:司命通过信徒的“骗术”汲取力量,影射信息时代中“后真相”对个体的规训。李火旺的“修假为真”能力,恰似社交媒体时代“谎言重复千遍即成真理”的荒诞现实。

体制化压迫:清风观、袄景教等组织表面修道,实则为权力工具。李火旺从受害者逐渐异化为加害者的过程,揭示了体制对个体的吞噬。

现代性焦虑: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分不清真假”的困境,实则是当代人在虚拟与现实、资本异化与自我实现间的精神撕裂。上班族A先生的“秩序井然”与李火旺的“全方位发癫”,构成了同一焦虑的对应两极。

狐尾的笔甚至借角色之口直接点题:“咱们没有,别人有怎么办?抢!”——这是对丛林法则的直白揭露,也是对修仙小说中“资源争夺”套路的辛辣反讽。

五、结语:癫狂作为抵抗

网络小说《道诡异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答案,而是将问题抛向了读者:当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崩塌,当修仙成为一场集体癫狂,我们该如何自处?狐尾的笔以李火旺的挣扎给出一种可能的回应——在绝对的荒诞中,保持对“真实”的追问,这本身就是一种抵抗。

《道诡异仙》这部网络小说或许会因其晦涩与残酷劝退部分读者,但正是这种“不适感”成就了其先锋性。它不仅是网络文学的类型实验,更是一面照见当代人精神困境的魔镜。在这个意义上,《道诡异仙》已然超越了娱乐文本的范畴,成为一部具有哲学深度的时代寓言。


作者:

董江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