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18:02
冲泡咖啡、盛爆米花、串糖葫芦、做老师助教、进手术室、协助行走……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开幕。餐饮、教育、医疗、养老,在北京,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正逐渐成为北京新市民,以其“机”智过人走进你我生活。
蛇年央视春晚,一段机器人秧歌舞火遍全网;4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京举办,机器人选手跌跌撞撞,迈出科技和产业的一大步;6月,“机超”联赛在京开踢,绿茵场上机器人的表现,赚足观众眼球……机器人频频露脸、秀绝活儿,公众在看热闹之余,也难免产生疑问:机器人有何实际用处,难道只是花架子?人机协同的科幻画作,何时才能成为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表明,研发机器人绝不是为了“整活儿”。机器人不仅亮相展台,也已经亮相生活,不仅秀出了绝活儿,还满足了市民刚需。据报道,市属公园和园博馆推广应用了104台机器人,从事生态巡护、消杀、水面清洁、库面清扫等工作;38台机器人走进北京14所中小学,成为孩子们的学伴玩伴、老师的助教、学校的后勤人员;210余台机器人分别学会咖啡拉花、煎饼、炒菜……从概念走向实体,从台面走向地面,从球场走向市场,从“整活儿”走向生活,在北京,机器人逐步迈向了实际应用场景。
机器人“落户”北京,离不开北京市的软环境、硬支持。从孵化我国首个千亿参数大模型,到诞生全球第一个通用智能人,各个关键技术在北京加速革新,为发展机器人产业奠定基础。全球首家机器人4S店、全球首家机器人主题餐厅在京开业,向世界展现了北京机器人产业的蓬勃活力与发展潜力。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的“双百工程”,壮大“耐心资本”扩容创投资金,北京用一如既往的利好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旷日持久的长跑。北京市经信局介绍,本市已支持形成了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支持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1个领域134个场景完成首试首用和迭代升级,北京机器人产业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虽然已经足够惊艳,但这只是开始。机器人还有很多应用场景可待挖掘,这位新市民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升。比如,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医疗保健、养老康复、家政服务等领域对机器人的需求,将更加旺盛。现在,机器人交互模式单调、情感识别能力有限,在一系列运动赛事中,机器人选手动作不连贯、不流畅,显得比较笨拙。此外,投入到市场中的中高端机器人,价格昂贵,即便“工作能力”强,离走入寻常百姓家也仍有一段距离。用户的刚需,市场的需求,就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突破口。在关注效率的同时坚守人文关怀,机器人中或孕育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科技创新的归宿,永远是服务于人。机器人成为北京新市民,不仅懂幽默、会“整活儿”,更要听指令、真干活儿。只有听得见市民需求、跟得上市民期待,机器人才能有更大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