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畔开新展!近400件展品,从“钱”看民俗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祺瑶

2025-08-12 13:09 语音播报

城事

“探花溯源——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收藏古代花钱展”近日在地安门外大街83号的宝聚斋开展。近400枚唐代至清代的各类花钱,宛若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勾勒出古代花钱发展脉络。

古代花钱又称民俗钱、厌胜钱或压胜钱,外形常与当时的钱币相仿,却不作为货币流通。其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凝聚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民俗文化。展厅里,近400枚古代花钱按铸造年代顺序展出,时间跨度从唐、五代至明清时期。市文物交流中心展览策划部负责人董琪说:“这些展品是我们联合钱币收藏领域专家,从几万件同类藏品中遴选出来的。”

从形制古朴的早期花钱,到纹饰繁复的清代珍品,观众可以直观感受不同时代的铸造工艺与美学风格,还可以透过钱币上的吉祥纹样、历史典故,探寻其背后承载的民俗与社会风貌。

年代最早的展品是一枚唐代的四灵合背花钱。币上图案精美生动,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种神兽,应为庆典仪式专门制作,有太平祥瑞、兴旺子孙、健康长寿的吉祥寓意,映射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花钱所展示的内容丰富,是不同时期民俗的缩影。”董琪说,此次展出的花钱纹饰精美、表现主题丰富,包括宋代的本命星官背十二地支花钱、元代的长命富贵背南斗北斗纹花钱、清代的康熙重宝背宝泉双龙纹花钱等,有压胜、祭典、祈福、娱戏等功能,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祈愿国泰民安的思想,同时也表现出不同时期社会的民俗、民风和民情。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