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执画笔,丹心助残路——记画家张炜的公益之旅
北京残联官网

2025-08-12 15:53 语音播报

汇爱∙助残

在北京海淀温馨家园的画室里,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一张张铺开的宣纸上。三十多位残障学员围坐成圈,跟着讲台前的老师练习写意花鸟。老师左手执笔,手腕轻转,墨色在纸上晕染出一片荷叶的清润。他就是张炜,一位用左手绘画的海淀区残疾人画家,他的作品频繁在国内外入展、获奖,被收藏家和评论家注目。此外,他更是一位深耕助残一线十六年的公益人。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画笔里的生命回响

“张老师的课,是我每周最盼的事。”52岁的李女士坐在轮椅上,手里的毛笔正小心翼翼地勾勒花瓣。她因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曾一度闭门不出。“第一次拿起笔时,手抖得像筛糠,张老师就站在我身边,用左手握着我的手,一笔一笔教。他说‘你看,我这只残疾的右手从不用来画画,但左手照样能画出自己的天地’。”如今,李女士的牡丹图已能参加社区画展,她的作品里总带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

这样的场景,在张炜走过的二十多个社区、康复中心里不断上演。1958年出生的张炜,因右手残疾自幼与画笔结缘,左手练字、反向临摹的经历,让他比常人更懂残障者内心的挣扎。“我小时候总躲着人画画,怕被嘲笑左手握笔的样子。直到遇见恩师们告诉我‘笔法无定规,心意最重要’,才敢直面自己的不同。”这份被温暖过的记忆,成了他投身助残事业的初心。

1992年,张炜在一次公益画展上结识了无臂书法家刘京生。那位用嘴衔笔创作的艺术家对他说:“残疾不是缺陷,是生命给我们的独特印记。”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生了根。2007年,他主动联系海淀区残联,提出要免费开设书画班:“我想让更多残障朋友知道,只要心里有光,手下就能生花。”

奔波在路上:用笔墨搭建精神家园

寒来暑往,张炜的授课表经常都排得满满当当:周一上午学院路,下午上庄;周三跑田村、马连洼;周五辗转西北旺、苏家屯……最忙时一天三节课,上午在紫竹院示范花瓣晕染,中午啃着面包赶去甘家口,下午教永定路的学员写“福”字。“左边‘示’代表念想,右边‘一口田’,安稳过日子就是福。”他总把字里的道理讲得接地气,学员们听得入神。

从西城到海淀各处,单程最远的上庄温馨家园要两小时车程。冬天的清晨,他裹着厚棉袄在公交站等车,画具袋勒得手指发红;夏日午后,赶课路上汗湿的衬衫贴在后背。有次暴雨困住了中关村温馨家园的路,他蹚着积水走到教室,裤脚滴着水,却先检查画具袋里的宣纸有没有受潮。“张老师的画具从不收钱,总说‘笔墨不值钱,画出心里的东西才金贵’。”温馨家园工作人员说道。

生生不息:让爱成为循环的光

十六年来,张炜的足迹遍布海淀二十处温馨家园,学员累计五百多人,三十多位通过书画找到新方向;有的学员靠定制花鸟画补贴家用,用第一笔收入买了盆兰草送他,如今摆在画室窗台,“看着就有劲儿”;有的学员成了社区志愿者,教孩子们画水彩;甘家口的几位学员还组了“墨香小队”,常去养老院送字画。

每个温馨家园的墙上,都挂着学员作品合集:从最初歪歪扭扭的线条,到如今有模有样的花鸟,像一部无声的成长史。每年在海淀残联支持下举办的“残健共融书画展”上,这些作品总能惊艳观众。“你看这牡丹,是田村学员画的;那幅隶书,出自西北旺的大姐之手。”张炜介绍时,眼里闪着光,像在说自己的孩子。

各个温馨家园像散落在海淀的墨滴,被他用奔波的轨迹晕染成画。这位左手执笔的画家,没说过什么豪言,只把每趟车程、每节课堂都酿成墨香,让困顿里长出希望,让迷茫中开出花来。正如他常对学员说的:“笔墨会褪色,但精神能长青。我们画的不只是花鸟,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未来的期待。”

更多内容请关注北京残联微信公号

自强风采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