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移建寿皇殿,是否和富察皇后有关?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闫霞

2025-08-12 18:25

深读

碑刻作为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因其材质坚固、材料易得、造型精美、保存信息完整等优点,被古人喜爱并广泛使用。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寿皇殿又称为“第二太庙”,素来被清代帝王重视。乾隆为重建寿皇殿而立的御制碑,碑亭均为重檐八角攒尖顶,碑文421字,分三个段落,从一个帝王和子孙的双重视角,追溯寿皇殿的历史渊源,说明重建寿皇殿的缘由,表达慎终追远、光大祖业的决心,是研究清代历史和中轴线历史的宝贵素材,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

寿皇殿宫墙城砖门外“笑面狮”

移建后位于中轴线上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就有祭拜祖先的活动。到了商周时期,包括祖先祭祀在内的各种礼仪制度日趋完善。《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制而五;大夫之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后代的宗庙祭祀制度基本沿用周礼。天子的宗庙称太庙,公卿大臣的宗庙称家庙,而一般的庶民百姓只能在宗族祠堂祭祖。

在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中,皇帝的家庙即太庙,是政权的另一象征。贾谊《过秦论》讲秦朝的覆亡,用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文字。宋军攻破金陵,南唐后主李煜被押送汴京前,以沉痛的心情写下“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悲怆词调。历代王朝无不将祭祀祖先视为头等重要之事,建造了包括太庙在内的一系列祖先祭拜场地,建筑规模宏大,定期祭祀,仪式庄重。

寿皇殿月台西侧八角重檐攒尖碑亭

顺治元年(1644年),明朝历代皇帝牌位被移奉历代帝王庙,供奉清太祖、太宗的牌位于太庙。从康熙开始,清廷对北京西郊的风景园林区进行了开发,“三山五园”依次建成,京城西郊出现了紫禁城以外的另一王朝政治活动中心。其间,为遵循寿皇殿之制,供奉皇祖皇考神御,在园中兴建了功能齐备、规模宏大的安佑宫,来满足皇室“足不出户”便可“以尽孝道”的需求。

由于寿皇殿年久失修,加之规模狭促逼仄,有失皇家体统。乾隆决定在紫禁城内重新修缮寿皇殿,对照太庙和安佑宫,不仅在规模上从三间扩大为九间明堂,在规制上更加符合皇家的礼制要求。同时借这次重修的契机,将寿皇殿的位置做了调整。“初未择山向之正偏,合宫之法度也,乃命奉宸发帑,鸠工庀材,中峰正午,砖城戟门,明堂九室,一仿太庙而约之,盖安佑视寿皇之义,寿皇视安佑之制。”清代寿皇殿移建工程始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历时一年半竣工。

碑记详细阐明了乾隆这次移建的本意,移建后的寿皇殿坐落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合山势正偏居于景山正北方位,解决了“未择山向之正偏”的缺憾,刻意做到“中峰正午”。这表明乾隆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中轴线意识。

移建或与皇后之死有关

乾隆是清代十分重要的一位帝王,处在清朝由盛转衰的关键阶段,承接康熙、雍正开创的盛世,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均有较大成就,如“十全武功”、盛世修典等,都是不遑多让的不凡政绩。乾隆还是一个文化素养颇高的帝王,一生创作了大量诗作,仅北京一地就有御制诗碑数十通之多。这些碑刻是乾隆朝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化载体,从中可以解读出很多历史信息。

东碑亭乾隆御制碑碑阳镌刻《重建寿皇殿记》

嘉庆朝《大清会典》记:“建寿皇殿,以供圣容”,明确了寿皇殿的建筑功用,即悬挂皇帝和皇后画像(皇帝画像称“圣容”,皇后及妃嫔画像称“御容”)。寿皇殿的祭祀仪式有着严格的规制,供祭拜的帝后神御摆放也有着严格的约定。除清十二帝外,只有清代六位皇后的御容与皇帝合祭于寿皇殿,分别是康熙、乾隆、道光的嫡皇后和雍正、嘉庆、咸丰三位皇帝的生母。

寿皇殿重修碑文字不多,但包含的信息量很大,乾隆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重修寿皇殿的起因、规制、时间等,表达了对祖先的追思和感恩,祈求先人保佑大清长治久安。这些为研究清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素材,从中可以看出,乾隆是一个重视孝道、感情丰富的性情中人。

乾隆朝,寿皇殿中除了供奉清朝前期的五位皇帝和他的两位皇祖母外,还有一位女性有幸入祀,这就是乾隆的“白月光”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受各类清宫戏“戏说”的影响,很多人误以为乾隆数次下江南,是为了渔色猎艳,其实乾隆对发妻富察氏用情至深。富察皇后为满洲镶黄旗人,父亲为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伯父有大学士马齐和马武,弟弟是乾隆朝的大学士、军机大臣傅恒,几个侄子福康安、福长安、明瑞等也都是名将。富察皇后性情贤淑节俭,与乾隆感情深厚,生有二子二女,不幸的是两位皇子永琏和永琮先后夭折,皇后颇受打击,长病不起。乾隆十三年(1748年),富察皇后随帝东巡,回驾途中崩逝于德州,享年37岁。

乾隆对富察皇后的早逝哀痛异常,史载“上深恸,兼程返京师,殡于长春宫,服缟素十二日。”以后又多次写下感情至深的悼亡诗。富察皇后去世八个月后,寿皇殿开始重修,为自己心爱女人提供供奉场地或许是乾隆的另一个考量。

除自己亲自为富察皇后服丧外,乾隆还要求全体官民都要服丧举哀,令各省官员从接到谕旨之日起,摘除冠上的红缨,齐集公所,连哭三日,百日内不准剃头,连续20天着孝服,停止一切娱乐及嫁娶活动。因备办丧礼失职,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阿克敦等69名官员,受到处死、革职、降职等不同程度的处分。

乾隆十三年,受富察皇后之死刺激,先前一直以圣君形象示人的乾隆性情大变,异常暴戾凶残。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因在皇后葬礼上表现不够悲痛,被严厉斥责。同年,受皇帝恶劣心情的殃及,除阿克敦外,还有军机大臣讷亲、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建、湖广总督塞楞额、川陕总督张广泗等一品大员被处死,湖南巡抚杨锡绂、湖北巡抚彭树葵等被革职戴罪。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傅恒、福康安、明瑞、福长安等富察皇后的亲人却受到乾隆异乎寻常的照顾和优待。


编辑:杨昌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