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通途
扎西开着他的丰田普拉多,熟练地在冈巴拉山的盘山路上穿行。
这个28岁的康巴汉子五年前还是浪卡子县白地村的牧民,现在是拉萨一家旅游公司的金牌司机。他的微信名叫雪域雄鹰,头像是他站在布达拉宫前的自拍照,穿着西装打着领带。
“以前我阿爸赶着牦牛走这条路要三天,现在开车两小时就到了。”扎西指着车窗外宽阔平整的柏油路说,“路修好了,生活也变了,变得更好了。”
我注意到他的话音里满含着自豪和感激。
当越野车在海拔4990米的冈巴拉山口停下时,我看到了令人震撼的羊湖全貌。
我们特意选择了八月末出行,避开了暑假的高峰期,路上人车都不算多,一路悠闲从容。只有零星几个游客在拍照留念,有人静静欣赏着湖景;观景台上,游客们从不同角度记录着这片圣洁的美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被大自然震撼后的喜悦。
这就是今天的羊湖——一颗镶嵌在高原上的蓝宝石,以全新的姿态拥抱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便民的新道路
“现在交通太方便了。”扎西告诉我,“以前我爷爷他们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到湖边,现在公路修到了湖畔,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羊湖的美丽。”
我们沿着新修的环湖公路行驶,路况非常好。从公路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羊湖的各种美景,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层次。
湖水拍打着卵石滩,发出轻柔的声响。远处有几个身影在慢慢移动——那是当地的村民,他们沿着湖岸悠闲地散步,享受着家乡的美景。
我遇到了一个来自拉萨的退休老师,63岁的格桑。这是他多次来羊湖游览。
“第一次是1987年,那时候交通不便,来一次很不容易。现在多好啊,想来就能来。"他指着远处的公路说,"我经常带孙子来这里,让他感受家乡的美。”
“孙子喜欢吗?”
“当然喜欢!”格桑的眼中满含笑意,“孙子说,阿爷,我们家乡太美了,将来我要当导游,把这些美景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这个回答让我深受感动。当便利的交通让更多人能够接近这片美景时,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湖畔的现代服务
午餐时间,我们来到了羊湖湾的特色餐厅。这里的设计很有特色,透过大面积的观景窗,羊湖的美景一览无余,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用餐环境。
邻桌是一对来自深圳的年轻夫妇,正在兴奋地讨论着刚才拍摄的照片。
“这里的风景真是太美了,比照片上看到的还要震撼。”女孩说。
“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美景分享给朋友们,让更多人知道西藏有这么美的地方。”男孩回应道。
服务员小德吉是白地村的姑娘,刚从拉萨的旅游学校毕业。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简单的英语,服务热情周到,微信里有三千多个好友,大多是来过羊湖的游客。
“你们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回来工作吗?”我问她。
“当然愿意啊!”小德吉笑着回答,“现在家乡发展旅游业,我们有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在家门口就能工作,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多好啊。而且通过接待游客,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眼界。”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年轻人提供了更多选择,让他们能够在建设家乡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羊湖之蓝的自然奇观
在餐厅的午后阳光中,我仔细观察着羊湖的色彩变化。这种蓝,确实不同于我见过的任何蓝色。
海拔4441米的高度让空气稀薄到极致,阳光几乎没有任何阻隔地直射湖面。羊湖的蓝,是一种纯净到透明的蓝——不是大海那种深沉的蓝,不是天空那种轻盈的蓝,而是一种介于透明与深邃之间的湛蓝。
湖水来自周围念青唐古拉山脉的雪山融水,经过地下暗河的过滤和沉淀,含有独特的矿物质成分。阳光穿透这样的水质,折射出的光线带着一种金属般的质感,仿佛液体的蓝宝石。
更奇妙的是,羊湖的蓝色会随着观察角度和光线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层次丰富的色谱:近岸是浅浅的天蓝,中段是深邃的宝蓝,远山倒影处则是神秘的墨蓝。天空的白云倒映其中,形成了一种天水一色的视觉盛宴——整个世界仿佛都浸泡在这片蓝色的画卷中。
难怪人们称她为“碧玉湖”,这种蓝,确实有着玉石般的温润和宝石般的华贵。
发展的成果
晚上回到酒店,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
根据官方最新统计,2024年西藏全区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400万人次,同比增长16%;实现旅游总花费750亿元,同比增长15%。而在2012年,这两个数字还只是1058万人次和126亿元。
仅2024年上半年,西藏就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801.54万人次,同比增长15.57%。西藏旅游业十多年间增长了5倍多,这种增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虽然没有找到浪卡子县2024年的详细统计数据,但从全区数据可以推算,作为羊湖所在地的浪卡子县,其旅游接待量也随着羊湖知名度的提升而大幅增长。据统计,浪卡子县总人口为38558人,其中农村人口35377人,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善了民生。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古老湖泊焕发的新活力,也是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真实写照。
我想起白天在餐厅里看到的一幕:几个藏族孩子在湖边用手机拍摄短视频,向网友介绍家乡的美景。他们说着标准的普通话,偶尔夹杂几句藏语,评论区里满是赞叹和点赞。
这就是新时代青年传播家乡文化的方式,既现代又有效。
阿妈的笑容
第二天一早,我又回到了冈巴拉山口,想再看一眼羊湖。
在观景台旁,一位年过七旬的藏族老阿妈正在和游客们合影。她穿着传统的藏装,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
我走过去,用蹩脚的藏语问她:“安久扎德嘞?”(您好吗?)
老阿妈高兴地回应着,虽然语言不通,但她的笑容传达着善意和欢迎。
旁边一个会汉语的藏族中年男子翻译给我听:“她说很高兴看到这么多人来欣赏我们美丽的羊湖,这说明我们的家乡越来越被世人所了解和喜爱。”
老阿妈继续说着,翻译继续翻译:“她说,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儿女们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孙子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家里各种设施都很齐全。她每天来这里看湖水,心情都很愉快。”
老阿妈指着远处的湖水,眼中满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满足和感恩。
发展的成就
回程路上,扎西主动分享着他的感受:“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国家的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这确实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一个机遇的时代。
旅游业不仅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带来了发展的机会。扎西现在一个月的收入让他能够给家里老人更好的照顾,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小德吉通过旅游服务工作,不仅提高了收入,还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
当羊湖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时,我们看到的是发展的成果,是民生的改善,是文化的传播,是民族地区与现代社会的和谐融合。
我想起了一个细节:在餐厅里,我看到很多游客都在认真拍照,记录这里的美景,不少人还会仔细询问关于羊湖的历史文化知识。而当地的服务人员总是耐心地介绍,自豪地分享家乡的故事。
这种互动,正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最好方式。
时代的新韵
夜里,我在酒店里写下这些文字,窗外是万家灯火。
羊湖不仅仅是一面湖水,更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成就。
在这面镜子里,我看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看到了旅游业发展的活力,看到了当地人民生活的改善,看到了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我也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前景。想想今天那些用手机拍摄介绍羊湖的藏族孩子们,他们正用现代的方式展示着家乡的魅力。小德吉选择在家乡从事旅游服务业,不仅实现了个人发展,也为家乡建设贡献着力量。
现代的旅游方式,为西藏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每一个来到羊湖的游客,都可能成为西藏美景的传播者;每一张分享到社交媒体的照片,都在向世界展示着这片土地的魅力。
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积极的变化——在保持自然生态美好的同时,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馈赠,让当地人民能够分享发展的红利。
羊湖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如何让传统与现代和谐共融。
羊湖依然在那里,湛蓝如初。它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发展进步,也静静展现着光明的未来前景。而我们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在这面镜子里看到了美好时代的倒影。
旅行不仅仅是欣赏风景,更是感受发展,见证变化,体验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在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发展活力。
(文中所有人物均为化名)
这个西藏游记系列记录了作者2024年8-9月间在世界第三极的精神之旅,用镜头捕捉天地间最纯净的光影,用文字书写一份来自雪域高原的赞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