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皇家胜景!海淀再添一条滨水绿廊
2025-08-13 21:4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碧波蜿蜒,古韵新生

海淀区三山五园核心区

一条沉寂多年的河道迎来华丽蜕变!

记者从区水务局了解到

北旱河滨水绿廊景观提升工程

日前已完工

这条与玉泉山一桥之隔、距颐和园北宫门仅500米的滨水廊道,通过“蓝绿交融”的生态设计,恢复三山五园历史水系脉络,重塑“山水相依”的皇家园林景观格局,激活三山五园北部的历史文脉与民生活力。

“五年前,我们针对北旱河的南岸及河道空间进行了改造提升,取得了一定效果。”区水务局工程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项目改造范围位于海淀区功德寺桥北,西起北旱河与北五环交接处,东至京密引水渠,治理河道长度为1.6公里,面积约为2.9万平方米,主要集中改造河道北岸及绿地空间。

“与五年前针对南岸和河道内的改造不同,这次我们针对河道北岸和绿地部分进行了提升改造,让水景与绿地融合,为周边10个居民区提供可以公共活动的亲水场地。”项目设计师介绍,本次改造设计以“山水田园交融”为魂,既缝合蓝绿空间,更要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设计团队从颐和园后湖汲取灵感——通过重塑岸线、堆土成山,构建“两山夹一水”的景观格局,再现江南水韵。

一带六景

编织民生与文化图景

漫步今日的北旱河畔

绿意葱茏,水波潋滟

市民或凭栏观景,或沿河慢跑

孩童嬉笑玩闹,一派和谐景象

改造前的硬直、大坡度的水泥岸线

已不复存在

“山水田园交融”

“这里曾是清代皇家御用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久以来的现状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严重不符。”区水务局项目负责人介绍,“改变从破除壁垒开始,我们拆除了长达800米的硬质驳岸和挡墙。”原本陡峭笔直的水泥岸线,被柔和舒缓的自然草坡取代,降坡拓绿、岸线内凹等技术手段,重新塑造了河岸地形,坡度大幅降低至安全舒适的范围,亲水平台与跌水景观错落有致地嵌入水岸,真正实现了规划中“人水相亲”的愿景。

“两山夹一水”

——这一经典的古典园林景观格局

成为贯穿整个提升工程的美学主线

巧妙利用河道清淤产生的1.2万立方米土方

在北岸匠心堆筑起连绵的微地形生态丘陵

“最高点达4.5米。”项目负责人解释,“这些丘陵并非随意堆砌,它们在视觉上延续了玉泉山的余脉走势,不仅有效障隔了城市道路的喧嚣噪音,更重要的是,重塑了‘玉峰塔影落清波’这一消失已久的诗意视廊。”

漫步河岸

如今精心布局的“六景”节点

将厚重的历史文脉悄然织入现代生活的画卷

北旱河滨水绿廊的主入口为“万松叠翠”

灰砖砌筑的花墙

复刻着颐和园南湖岛的经典纹样

脚下地雕移植自颐乐殿影壁的精美图案

松石造景于细节处流淌着皇家园林的气韵

慢行活动空间“清碧上方”

位于京密引水渠的西侧

设置台地平台和座椅

为散步休闲的市民提供了休憩场地

为区域老年人打造的“竹海清听”活动区域

是一片葱郁竹林掩映着休憩空间

设计师巧妙利用台地景观

化解了原有的陡坡高差

滨水平台宁静地延伸入水

为长者提供了观景、康养、社交的绝佳场所

滨水休憩空间主要景观节点分别为

“临水风荷”“水谷流泉”“莺啭乔木”

这三处跟水密切相关的亲水休憩空间

利用可拓展绿地向外延伸水面

将场地的临水特质发挥到极致

通过蜿蜒的木栈道引导游人

穿梭于灵动的跌水与清雅的荷塘之间

灰瓦置石点缀岸线

生动再现了颐和园澄碧亭一带的天然野趣

驳岸生辉

智慧流淌的生态诗篇

生态,是这条滨水绿廊最坚实的根基。工程自始至终坚守“最小干预”与“生态优先”的原则。790米狭窄岸坡上生长的40余棵树龄超过50年的高大杨树全部保留,仅对杂乱枝条进行必要的疏剪。在保护原有绿化的同时,工程新增绿化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新种植乔木、亚乔木540株,片植灌木3200平方米,书写着四季更迭的生态诗篇。

“植物是活的历史书。”项目负责人介绍,“我们在临水区域特意栽植了荷花、菖蒲等,延续皇家园林经典的水生植物谱系。同时,精选的开花与变色树种沿河分段布置,春日樱花烂漫,夏日荷风送爽,秋日枫叶似火,冬日松柏苍翠,让市民在漫步中真切感知自然的时序流转。”

海绵城市的理念

也在北旱河滨水绿廊的每一寸土地上落地生根

透水铺装广泛取代了硬质地面

生态驳岸如同会呼吸的肌肤

项目整体预计能有效吸纳降雨径流

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压力

同时,北旱河全线科学设置了4处水文监测点,构成动态调控网络,实现了“西段水位比东段高15厘米”的自然流动状态。针对河道原有的2座功能陈旧、风貌不协调的跌水堰,创新采用“石笼+青石”的生态化改造方案,既保留了传统水工设施的历史质感,又显著增加了水体的曝氧效率,提升了自净能力。

“治理完成后,北旱河的行洪能力已提升至抵御20年一遇降雨的标准。”项目负责人说道。在遗光寺东路区段,通过岸线内凹,自然形成了800平方米的宝贵滞洪空间;三处拓宽至20米的岸坡采用了先进的蜂巢格网护坡技术固土,其上种植芦苇、菖蒲等根系发达的湿地植物,构筑起天然的消浪屏障。

北旱河滨水绿廊

是“三山五园”历史水系重现的重要一笔

当代生态理念与美学语言

共同转译了皇家园林的营造精髓

以自然手法缝合了城市生态断裂带

将珍贵的水系文化遗产

转化为了市民可进入、可体验、

可共享的日常民生空间

这条承载着厚重皇家园林基因的生态廊道

正以其盎然绿意与粼粼波光

静静诉说着

从御用水道到百姓福河的动人新生

记者:张楚佳

摄像:钱里

编辑:李祎乔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