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和再现那段浸满血泪与抗争的历史!抗战电影永流传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黄玉迎

2025-08-15 06:33 语音播报

热点

今天,是日本无条件投降80周年。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国家和人民遭受的巨大苦难,不敢忘,也不能忘。从“九一八”事变后自觉承担起记录和再现历史的抗战电影,在战时起到了唤醒民众共赴国难的积极作用,在抗战结束后的数十年岁月中,依旧是激励国人铭记历史、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

战时最强主题歌“荣膺”国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反映抗战的电影在中华大地上陆续出现。影片《风云儿女》是当时的典型代表。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同当时的其他抗战电影一样,影片能够最终面世,历经曲折。

1935年上映的《风云儿女》,起到了唤醒民众投身抗日的积极作用。

1934年,共产党员田汉刚刚写出这部影片的故事梗概和主题歌的歌词就被捕了。田汉被捕后,共产党员夏衍接手他的未完之作,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了电影。主题歌的作曲任务则交给了年轻的共产党员聂耳。聂耳在配曲时,把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和对敌人的无比愤恨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义勇军进行曲》就此诞生。

1935年,《风云儿女》正式上映,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迅速响遍祖国大地,起到了鼓舞动员民众奋起抗日的巨大作用。《义勇军进行曲》基调高昂,前奏曲像嘹亮的进军号,中间的“起来!起来!起来!”把情绪推向高潮,结尾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使人觉得歌声并没有结束,战斗的中华儿女正前仆后继,勇往直前。(1982年12月8日《北京日报》4版,《我们万众一心,前进!》)这首当时抗战电影中的最强战歌,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鼓舞激励着中华儿女居安思危,永远奋勇向前。

1991年11月22日,《北京日报》3版

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启。1938年,共产党员阳翰笙编剧的电影《八百壮士》公映。影片紧扣全民族抗战主题,生动再现了守卫在上海四行仓库的抗日军民同仇敌忾、与日本侵略军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奋起抗日的中国军民。这部影片不仅在国内公映时受到热烈欢迎,而且在美国、法国、瑞士及东南亚国家放映时也引起了强烈反响,长映不衰。(1991年11月22日《北京日报》3版,《中国革命文艺的先驱》)

战时的抗战电影,为亿万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国和团结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顽强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

为人民建设新中国添干劲儿

新中国成立后,抗战电影的拍摄工作得到了有力加强。抗战电影让抗日英雄们的光辉事迹家喻户晓,对新中国儿童进行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战历史。人们被影片中抗战英雄的精神所感染和鼓舞,更加坚定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1954年,电影《鸡毛信》在“六一”儿童节公映。影片通过抗日小英雄海娃的故事,增加了孩子们对抗战时期我国人民斗争生活的知识,引导小观众学习海娃机智勇敢、不畏困难、对祖国无限热爱与忠诚的优秀品质。当小胡子队长疯狂嗥叫而驴鸣应和着的时候,当老头羊把“歪嘴”撞翻在地的时候,当海娃夜半搔小胡子队长脚心而排除逃路上“障碍”的时候,当海娃逃走时远远与山顶上的敌哨挥着衣服打“信号”的时候,小观众都在乐观愉快的情绪中加深了对小主人公海娃的了解,增强了对敌人的憎恨和蔑视。(1954年5月30日《北京日报》3版,《一部出色的国产儿童影片“鸡毛信”》)

1956年上映的《铁道游击队》深受人们喜爱,图为剧中铁道游击队在打了日寇的票车后,向群众宣传抗日斗争。

1956年,《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抗战电影先后上映,让人们更多更深地了解了真实的抗战历史。

用地道战进行斗争的岁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平原游击队》所描写的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每年都要受到日寇一次或数次的“扫荡”。在平原地区,地道战是一种特殊的斗争方式,集人民智慧的地道是村村相连的地下长城。当时的抗日根据地曾涌现出不少像李向阳一样的著名抗战英雄,如化装进城抓特务的定县游击队队长“大老甄”,机智勇敢炸火车的郝锁儿等。影片让人们看到了什么是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也告诉人们抗战胜利是怎样赢得的。它让人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更加坚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信念和决心。(1956年1月5日《北京日报》3版,《历史的真实纪录》)

1956年1月5日,《北京日报》3版

当人们争相观看、传颂《铁道游击队》的时候,在它的真实历史发生地,新中国的各项建设正在火热展开。影片中王强的原型——前铁道游击队大队副王志胜,已是当地煤田地质勘探队的副队长,正参与领导新队伍向地下矿藏进军;在铁道游击队的故乡陈庄,“王强夜谈敌情”的地方已是一所乡村小学;在铁道游击队曾与敌人火热战斗的微山岛上,农民们正在热热烘烘地准备春耕,一片升平气象,已找不到一点当年的战火气息……(1956年7月2日《北京日报》3版,《“铁道游击队”活动地区访问记》)

1963年,《地雷战》上映,图为剧中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从军区学会使用地雷的本领,和敌人展开英勇机智的搏斗。

1963年,电影《地雷战》在本市上映。影片描写了在1942年至1944年抗战艰苦年代里,山东滨海地区民兵用地雷消灭日本鬼子一个中队的光辉战例。(1963年5月14日《北京日报》2版,《民兵战斗传统教育片〈地雷战〉即将上演》)房山县南尚乐人民公社3000多名社员一起观看了《地雷战》。抗战时参加过冀东平原游击队的公社党委副书记吴玉智非常兴奋。他之前看地道战影片时就有个愿望:要是能把地雷战拍成影片才好呢!这回,他终于如愿以偿了。(1963年7月26日《北京晚报》4版,《看〈地雷战〉 话地雷战》)抗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兵英雄事迹,随着影片的传播而家喻户晓。

1963年7月26日,《北京晚报》4版

凝聚理想信念投身四化大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抗战电影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以史明志、凝聚理想信念的时代作用,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大业作贡献。

198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到青山那边去》上映。这部片子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北平,一批不甘当亡国奴的先进知识分子,寻求光明、真理,寻求救国之路,毅然离开家庭、告别学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艰难险阻,踏上抗日征途的故事。

1987年6月30日,《北京日报》3版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这部影片很好地呼应了当时“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好儿女志在四方”的口号,引导青年学子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火热的四化建设中去。在首都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中,许多大学生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要求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看到他们立志建设、立志改革,勇敢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任,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有志青年“到青山那边去”的感人景象。(1987年6月30日《北京日报》3版,《理想的凝聚力》)

1981年,《西安事变》上映,图为剧中周恩来副主席亲临西安与蒋介石会谈,促成事变和平解决。

199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电影展映开幕式在京举行。参加此次全国展映的16部影片,全部是我国电影工作者以抗日战争为内容拍摄的故事片和纪录片。其中有真实再现史实的故事片《七七事变》,有在中国电影史上开巨片先河的故事片《西安事变》,还有表现数万万抗日英豪可歌可泣故事的影片,如《八女投江》《步入辉煌》《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飞虎队》等。(1995年8月5日《北京日报》4版,《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电影展映开幕式举行》)

电影《中华女儿》

1995年上映的《七七事变》,生动再现抗战历史,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其中,影片《七七事变》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情节和感人的形象,真实、形象地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的热潮。人们通过银幕回顾那场战争,不仅看到了逝去的历史,更是从一个个抗日英雄身上感受到“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民族气概和民族精神,爱国热情被强烈激发出来。该片顾问、曾率军参加过淞沪抗战的老将军贾亦斌说,这部影片为抗日英雄立碑,为中华民族扬威。(1995年7月14日《北京日报》1版,《为中华民族之魂而歌 电影〈七七事变〉受好评》)

1995年7月14日,《北京日报》1版

新视角激发新时代爱国豪情

时代不断发展,抗战电影也在探索用新的视角再现历史。上世纪90年代,抗战电影尝试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看待历史,如《红樱桃》《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进入新世纪,抗战电影探索新的叙事手法,通过跨越时空的方式进一步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

2005年7月20日,《北京日报》3版

2005年,《我的母亲赵一曼》上映。影片以新颖的艺术手法,从一个儿子的视角,通过母子间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把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悲壮感人而又鲜为人知的事迹展现在银幕上。在东北抗日前线“红衣白马”的英姿,面对日寇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牺牲前夕给儿子留下感人肺腑的遗书……影片向观众展现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抗日女英雄,感人至深。(2005年7月20日《北京日报》3版,《英雄气概让日本鬼子胆寒》)

2012年上映的《咆哮无声》,以80后的视角解读抗战历史。

2012年上映的《咆哮无声》,以倒叙形式,通过一个80后年轻记者的采访,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尘封多年的英雄事迹——“八百壮士投黄河”的故事。中条山会战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会战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守军伤亡惨重。影片中八百勇士慷慨赴死的悲壮场面,令观众落泪。以80后的视角来解读历史、战争和人性,回顾抗战的艰辛惨烈,深深激发了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2012年9月19日《北京日报》11版,《〈咆哮无声〉以80后视角看抗战》)

2017年8月16日,《北京日报》11版

抗日战争史已经烙入每个中国人的记忆,而“慰安妇”是其中极为惨痛的一部分。在日寇侵华期间,至少有20万名中国女性被迫沦为“慰安妇”。2017年,展现幸存“慰安妇”晚年生活的纪录片《二十二》上映,上座率达到惊人的30%。影片中,观众看不到声嘶力竭的控诉,看不到血光淋漓的战争,有的只是适度的靠近和真诚的交流与静静的聆听。放映厅里,安静到连最轻微的抽泣也能听到。当片尾的字幕打出,观众仿佛被无形的手按在座位上,静静看着银幕上掠过的名字,没有人像往常那样急匆匆离场。有网友说:这部片子的处理方式正是我们面对伤痛历史时该持有的态度——不终日怨恨,但没有一刻忘记。(2017年8月16日《北京日报》11版,《直面伤痛史,从未遗忘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前,抗战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上映,前往观影者众多。很多人都是流着泪看完影片的。一位观众的留言引起人们的共鸣:“大家的心中都刻下了影片最后留在屏幕上的字: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每一次对抗战岁月的深沉回望,都激励着我们坚毅传承不屈的民族精神。抗战电影记录和再现的那段浸满血泪与抗争的历史,激励着我们肩负起时代使命,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祖国的强大而不懈努力奋斗!

电影《狼牙山五壮士》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人民日报、新华社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