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赤麻鸭用翅膀 “点赞” 园林生态👍
2025-08-15 13:5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如果你在水边看到

一只通体橘红、黑嘴黑脚、静静

站着不动的“鸭子”

别急着喊它“家养的”

它的气质和动作会告诉你

它不是谁的宠物

而是一只真正的野鸭

它的名字是——赤麻鸭

一种越来越多出现在

北京城市水体里的“野性留客”

图片

赤麻鸭小档案

学名:Tadorna ferruginea

别名:红雁、黄鸭、渎凫、黄凫

目科属:雁形目鸭科麻鸭属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sion 3.1)——无危 (LC);2000年8月1日被中国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图片

体貌特征

● 体型:中大型游禽,体长 51-68 厘米,体重 0.9-1.65 千克,比一般家鸭稍大。

● 羽色:通体主要为橙黄色或赤黄褐色,略带棕色,羽绒丰满厚实。雄鸟的额和头呈棕白色,在繁殖期下颈基部有一圈窄的黑色颈环;雌鸟羽色较淡,没有黑色颈环,头顶和头侧几乎为白色。

● 嘴脚:嘴、爪、尾羽均为黑色,腿强健有力,适于行走。

● 翅膀:翅膀上有明显的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镜,黑色飞羽与白色覆羽对比鲜明,展翅飞行时,翅膀中段的白斑非常醒目

叫声:声似 “aakh” 的啭音低鸣,有时为重复的 “pok-pok-pok-pok”,也会发出响亮的鼻音 “ang”“ah-onk” 或 “chorr”,飞行时叫声较短,有时带有颤音。雌鸟叫声较雄鸟更为深沉、响亮、粗糙。

居留情况:原为候鸟,具有季节性迁徙的习性,每年春季从南方越冬地飞往北方繁殖地,秋季则从北方返回南方越冬地。但近年在北京等地区逐渐呈现 “留鸟化” 趋势。

观测地点:喜欢栖息于河流、湖泊、库塘、湿地等水域,在北京可在永定河沿线、湿地公园、人工湖区等城市开阔水体观测到,在其他地区也多在类似的开阔水域环境中出现。

繁殖方式: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 4-6 月。通常是一夫一妻制,一对赤麻鸭配对后会共同选择巢址,多在河流、湖泊附近的天然洞穴或石缝中筑巢,也会利用其他鸟类废弃的巢穴。雌鸟产卵,卵为椭圆形,呈淡黄色,每窝产卵数量一般为 8-12 枚。雌雄鸟会共同承担孵卵和育雏的责任,孵化期约为 27-30 天,幼鸟出壳后不久就能跟随亲鸟活动和觅食。

食性:杂食性鸟类,食物种类广泛,包括嫩绿芽、陆地植被的种子、小米、小麦等农业谷物,也吃虾等沿海甲壳类动物、水生和陆生昆虫(尤其是蝗虫)、水生软体动物、小鱼、青蛙、两栖动物卵和蠕虫等。

活动规律:性喜集群,白天常集群活动,冬季白天整日集群停栖于冰面,傍晚鸭群飞离冰面取食。

图片

为什么它越来越多出现在城市?

城市对水域和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是赤麻鸭愿意 “留下来” 的核心原因。

水体条件升级:过去城市部分水域可能存在污染、断流等问题,而近年来通过河道治理(如北京永定河的生态补水、水质净化)、人工湖和湿地公园建设,水体连通性提升、水质改善,不仅能为赤麻鸭提供充足的饮用水,还能滋养鱼虾、水生昆虫等天然食物,满足其觅食需求。

栖息地扩展:岸边的绿化(如芦苇丛、浅滩草地)为赤麻鸭提供了隐蔽栖息、躲避天敌的空间;开阔的水面则方便它们飞行和活动。城市里的人工湖区、湿地公园等,逐渐形成了类似自然湿地的 “微型生态系统”,恰好匹配赤麻鸭对 “水域 + 近岸植被” 的栖息偏好。

赤麻鸭自身适应力:主动适应城市生活。作为一种野生鸟类,赤麻鸭的 “不娇气” 为其适应城市环境提供了先天优势。

图片

有些个体甚至开始在北京“定居”,完成从“过路旅客”到“夏日居民”的身份转变。

赤麻鸭近年来

在首钢园区的水体中

也有记录

还曾被拍到带雏游动

但这次

我们只想认真地认识它

这只独来独往

却温和笃定的“橘色身影”

图片
图片
图片

你见过这位“橘色旅者”吗?

它不吵不闹

却让人一眼难忘

如果你在城市的某片水边见过它

欢迎告诉我们:

你是在哪见到它的

它是在游泳

在晒太阳

还是在看你

来源:石景山区园林局


作者:

北京石景山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