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声|汉代骑俑的驰骋与回响
2025-08-15 17:2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每一件旧物都是时光的密使,它们没有史书的工整笔墨,却用裂痕、锈迹与磨损,刻录下比文字更真实的呼吸——那是市井商贩的吆喝,是渔阳突骑的“心跳”。从路县故城的神秘陶罐到山云纹瓦当,从戳印“亭”字的陶罐到井边的喧嚣,我们于泥与火、铁与金的凝结处,探寻文明的密码。请随我们一同拂去千年尘埃,在岁月的凝结中,聆听文明的低语。

聆听旧物故事

见证文物新生

陶骑马俑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汉代陶马以昂扬矫健的姿态

承载着千年的精神密码

那些肌肉的起伏线条

四肢的动态张力

既是古人对骏马的精准描摹

更是汉代雄浑气魄的生动写照

陶骑马俑"生平简历"

文物名称:

陶骑马俑

出土地点:

后北营244号墓

展示点位:

陈列展厅"千年之城-路县故城遗址历史文化展"第三版块"由潞而路 传承延续"

文物特征与价值

陶骑马俑出土于通州区潞城镇后北营244号墓,年代为汉。

马的头部雕刻细致,头向上抬起,双目圆睁,鼻孔翕张,微微张开的嘴巴似乎正在发出嘶鸣;马身轮廓优美,体态矫健,栩栩如生。虽然处于静止状态,但却挺胸昂首,全身充满压抑不住的活力。

马上人俑可见其头部,身体与马身融为一体,隐喻骑术高超。

整体风格朴实,制作方法是模制成型之后,针对细节需要调整之处进行二次手工加工。

马与汉代社会发展的关联

马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深远至国家的兴衰。因此,历代统治者对马及马政都极为重视。在中国历史上,骑兵的兴起和运用,往往标志着一个朝代的强盛。以汉朝为例,汉武帝时期,为了对抗北方的匈奴,汉朝大力发展骑兵,强化边防。汉军中的骑兵以快速机动和强大的冲击力著称,他们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率领下,深入大漠,大败匈奴,一举奠定了汉朝的北疆安全。这一军事成就,不仅保障了中原地区的和平稳定,也为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安全保障,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汉代陶骑马俑是一种独特的随葬明器,以其精美的造型和写实的雕塑风格再现了骑马这一场景,反映了汉代社会对骑兵、交通以及马匹文化的高度重视。这类器物通常作为墓葬中的陪葬品,不仅体现了墓主人身份的显赫,也寓意着对来世生活顺利和自由的美好愿景。

汉代陶骑马俑走入科普课堂

在路县故城“4+1”系列科普活动“县映汉风——寻迹路县陶马”中,汉代陶骑马俑走进青少年视野。活动以陶骑马俑为穿越载体和故事引擎,参与者化身穿越回汉代路县的现代学者,与汉代居民共寻马踪。

活动围绕 "汉代马文化",通过角色扮演和线索推理,引导青少年探究汉代军事、交通、礼仪中马的重要地位,让文物成为连接古今的媒介,使历史知识在互动中鲜活起来。

这种沉浸式活动摒弃单向灌输,让青少年在解谜中理解汉代路县历史文化,体会匠人精神与陶马承载的内涵,搭建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培育文化认同感,延续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极大激发了青少年对历史的兴趣,实现了知识与趣味的融合。

陶骑马俑在展柜中静静矗立

每一道陶纹里都封存着汉代骑兵的呼吸

当目光穿越玻璃与千年前的造物相遇

耳畔似有草原长风裹挟着嘶鸣掠过

奔腾的力量从未在岁月中褪色

而是化作解锁汉代军事与交通的密钥

让远去的壮阔与智慧

在时光长河里永远鲜活

参考文献:

1、《中国陶瓷艺术鉴赏与纹饰装饰》,崔彬,新华出版社,2019年。


作者: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