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
曾有这样一位
定居在北平的法国医生
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
从北平城内运送大量宝贵药品
到北平西郊的阳台山一带
再转交给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军民
开辟了一条全程超过40公里
几乎贯穿海淀的
自行车“驼峰航线”
他就是贝熙叶
日前,海淀融媒记者
同4位自行车骑手
从东城大甜水井胡同出发
一路骑行至海淀阳台山的贝家花园
重走自行车“驼峰航线”
追寻这份跨越国界的大爱
支持抗战
▲贝熙叶在北京圣米歇尔医院(法国医院)
贝熙叶生于1872年,法国博尔都大学医学博士毕业,擅长普通外科。1913年,41岁的贝熙叶抵达天津,开启了在中国长达41年的生活历程,担任过法国驻北京公使馆医生、圣米歇尔医院大夫和北堂医院院长等职。高超的医术让贝熙叶名声大噪。
他在北平城内的大甜水井胡同有一处住所。1923年,因为女儿身弱多病,需要一处空气清新的地方养病,他又在海淀阳台山修建了一座别墅,人称“贝家花园”。
▲贝家花园北大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29岁的中国平民李清来因为遭遇袭击而受伤,他是贝熙叶在中国抗战爆发之后治疗的第一名伤员。贝熙叶第一时间与法国驻中国使馆武官一起进入宛平城,成为第一批接触并治疗卢沟桥事变伤员的大夫之一。
在北京市档案馆公开的1937年中国红十字会北平分会一张工作便条中,有这样的记载:“使团全体医官由贝熙叶大夫代表来函,愿为红十字会服务,当经复函,表示欢迎。”得到红十字会的回复,贝熙叶组织法国使馆医院的医疗力量,率领一大批法国以及其他各国自愿前来的医官和护士,加入了中国红十字会北平分会,为受伤的中国官兵提供医疗支持。很快,北平城里的红十字会医院就挤满了负伤的抗战将士。
医者仁心,因为贝家花园离南口战场非常近,贝熙叶将其作为红十字救治站。一张拍摄于1937年9月的照片显示,贝家花园的院子里聚集了一群中国人,他们将附近的伤员一个一个送进来。
贝熙叶1954年离开中国时,在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中说,“我从头至尾一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爱国者,同时我也非常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我认为治病救人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抗战时期贝熙叶坚持留在中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一位坚定的抗战人士的决心。
开汽车运药
平津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迅速挺进敌后,在平西(北平西部山区)地区组织了抗日武装。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之后,根据地迅速扩大,抗日军民对医药物资的需求也日益急迫。
中共北平地下党一直竭尽全力,从协和医院和北平城内的各大药房采购药品。在敌伪的严密控制下,中国人在购药时,都会受到盘查,数量上也被严格限制。像治疗疟疾的奎宁,每次只能买到几克。而把药品带出城外更是难上加难,日军随时可能对中国人搜身。虽然北平离晋察冀根据地特别是平西根据地不算太远,但通过地下交通线辗转运送到的少量药品,无法满足根据地军民的迫切需求。
当时,能批量购买医药物资,并且在出城和通过沿途大小关卡时不被搜身的,只有少数享有外交豁免权的欧美人士。
《贝熙业传奇》(“业”通“叶”)一书作者贺洁说,一个老熟人——新街口基督教堂的长老黄浩登门拜访,询问贝熙叶是否能帮他往“山那边”运点医药品,贝熙叶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黄浩的另一个身份是八路军冀中军区“平津特派人员主任”,是一名北平中共地下党抗日情报人员。
贝熙叶是北平受人尊敬的名医,而且是法国使馆医生,享有外交特权,日本人对他奈何不得。他从1920年起就有辆小汽车。他的加入,让北平至晋察冀根据地的药品生命线得以畅通。日军也知道,贝熙叶在西山有别墅,他经常往返于北平城和贝家花园之间,由于他的特殊身份,日军对他颇为忌惮。
《国际友人在北京》一书中提到,1939年初,黄浩试探着向贝熙叶谈了他的请求。贝熙叶爽快地答应了:“我知道那里的人们饱受战争的摧残,药品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参与这一人道主义行动,而不是相反。”
▲贝熙叶在骑行途中
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贝熙叶从城内运来的一批批药品,经贝家花园转交给游击队,再翻过妙峰山,最终送到平西抗日根据地和晋察冀边区的战地医院。
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贝家花园讲解员于娜介绍说,白求恩大夫在晋察冀边区战地医院巡诊期间,曾开列一份药品和器械清单。经贝熙叶秘密采购运输,仅仅几天辗转,这些物资就出现在战地医院中,让白求恩大夫惊讶不已。
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了对华北物资的掠夺。一时间汽油短缺,贝熙叶的汽车没法开了,就改为骑自行车运输药品。
此时,贝熙叶已是七旬老人。每次,他都驮着几十斤重的药品,前往阳台山的贝家花园。
▲自行车“驼峰航线”大致路线图 张文大/制图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学术委员张文大,就是西山鹫峰脚下的南安河村人,多年热心于西山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他说,如果从大甜水井胡同贝熙叶的住处出发,由西直门出城,从高梁桥斜街到达阳台山脚下的贝家花园,是比较近的距离,单程也在40公里以上。
贝家花园的展板上,一张黑白照片定格了贝熙叶骑着自行车运药行走在土路上的瞬间——一位白胡子外国老人,风尘仆仆地骑行在蜿蜒的山路上。
“那时城里到北安河是土路,北安河到贝家花园是山间小道,坑坑洼洼、泥泞不平,可不像现在到处都是平整的柏油路。难以想象,一位70多岁的老人是怎样骑着自行车、带着几十斤重的药品一次又一次地走完了这段路程。”张文大说。
▲贝熙叶和“贝大夫桥”
在去往贝家花园的路上,记者看到一座名为“贝大夫桥”的小桥。贝家花园的一张照片中也可以看到,贝熙叶面带微笑坐在桥墩上,桥墩上写着“贝大夫桥”。张文大介绍说,夏天多雨,山路经常被冲坏,贝熙叶的车常被困在山脚下无法动弹,温泉中学师生出行也不方便。1931年,北安河和温泉村百姓在贝熙叶的帮助下建起石头小桥,并命名“贝大夫桥”。贝熙叶非常感动,特意来到桥上合影留念。
最初的贝大夫桥已经被岁月冲刷殆尽。为了纪念这段感人至深的历史,2013年复建的桥依然命名为“贝大夫桥”。
继续骑行中,张文大指着一处地点说,当时这是日军在温泉镇修筑的“胄乃城”,扼守城内到西山的交通要道。从东城大甜水井胡同到贝家花园,经过西直门岗楼,穿过海淀镇、温泉镇,一路上有多个日军关卡。尤其是“胄乃城”,无论昼夜,过往人、车都要经过层层盘查搜索。一旦被日军发现帮助中共抗日的证据,无论是什么身份都难逃一劫。
贝熙叶自然知道其中的危险。2015年,贝熙叶的儿子贝石涛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战争期间,贝熙叶及参与地下工作的人员对此事缄口不言。
1943年8月5日,中共北平地下党的一部电台被敌人破获,黄浩暴露了。贝熙叶知道后,找人将黄浩接到贝家花园,从那里把他送往抗日根据地。《贝熙业传奇》(“业”通“叶”)中记载,黄浩走后,贝熙叶继续从其他交通员手中接过药品,保持着他用自行车开辟的“驼峰航线”的畅通。
法国医生的身份,也不能一直成为贝熙叶为抗日根据地运药的“护身符”。1944年夏秋之交,法国被反法西斯盟军解放,维希法国政权不复存在,新成立的政权加入同盟国对日本宣战。贝熙叶这位法国人也就变成了“敌对国”的公民,受到严密的监视,甚至一度被送进了集中营,秘密运输线就此中断。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海淀融媒记者同4位骑手从大甜水井胡同起点出发
今天
沿着这条自行车“驼峰航线”回望历史
贝熙叶用行动生动诠释了
不分国界的医者情怀
以及同情支援正义之战的风骨气节
我们将永远铭记
贝熙叶为中国人民抗战事业
作出的突出历史贡献
二战期间,中国和盟军从1942年起,在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上空开辟过一条空中航线,65万吨物资通过这条航线运往中国。因航线沿途山峰如驼峰般起伏,异常惊险,故称为“驼峰航线”。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时说:“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叶。”
1939年春天起,定居北平的法国医生贝熙叶,先用轿车,再用自行车,从北平城内,运送大量宝贵药品到北平西郊的阳台山一带,再转交给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这条自行车“驼峰航线”,全程超过40公里,几乎贯穿海淀。今天,沿着这条自行车“驼峰航线”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战的英雄事迹气贯长虹、可歌可泣。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日起,海淀融媒特别推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重走自行车“驼峰航线”》系列报道,铭记历史,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指导单位:
海淀区委宣传部
支持单位:
海淀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海淀区档案馆
栏目策划、统筹:魏颖
记者:倪恒虎
摄影:魏颖 钱里
编辑:关镓萍
海淀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