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北京市发布16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市生态修复成效,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将于近期分批展示部分案例,共同见证首都生态建设的坚实步伐。本期带您了解——朝阳区亮马河生态修复。
基本情况
项目背景
亮马河全长9.3公里,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以来,北京市朝阳区对亮马河四环以上段实施综合治理,锚定“三个典范”,围绕“四个一流”,做好“五个坚持”,先后开展岸线整治、桥梁改造、慢行连通、景观亮化、河湖贯通和旅游通航等“六大工程”,建设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治理秉持“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原则,采取宜弯则弯、宽窄结合的河道总体设计方案,保护河道的生态性。
另外,朝阳区进行“政企共建”试点,联合沿线22家单位和周边23个小区居民群策群力。近二十家社会单位及品牌出资共建滨水空间,实现了“共商、共治、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新模式,改变过去“政府一家治河,单打独斗”的旧局面。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打造了群众触手可及的门前“绿水青山”,并串联起周边多个商圈、景点,形成“食、游、购、娱、体、展、演”多重消费场景,促进了文化传播交流,为中外文化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了新平台。亮马河已成为国际旅游消费及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金名片”。
生态问题
亮马河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中心城区的重要排水通道,西起东直门外小街,流经左家庄、三里屯、麦子店等地区,蓝色港湾、燕莎等众多商圈位于其沿岸,发展滨水经济的优势十分显著。
亮马河最初是东直门外的一条大车道,因地势低洼,每至汛期雨水汇聚,便形成季节性小河道。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皇家的御马苑就设在这一带,因马匹在河里清洗和晾晒而得名“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80年代前未有治理记载,河床淤积深厚,排水能力很低,造成周边地区积水严重,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环境脏乱疏于管理。进入21世纪,两岸高楼大厦等相继落地,连续多年实施清淤疏浚、拓挖和衬砌等,河道行洪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污水直排现象屡见不鲜,河道蚊蝇滋生,气味刺鼻。随后经过截污治污和河道补水,水污染问题有所缓解。但岸上空间分割管理,多用来停车和私搭乱建,上空有各类架空线,沿河环境对周边企业和市民缺乏吸引力,两岸企业背对河道经营,市民常绕行河道。
实施情况
2019年,由朝阳区水务局牵头,联合区国资、交通、规自、城市管理、园林绿化等相关单位以及朝阳文旅集团等运营企业,启动亮马河滨水空间更新改造,涉及面积约80万平方米,实施岸线整治、桥梁改造、慢行连通、景观亮化、河湖贯通、旅游通航等六大工程。实现东三环至红领巾湖6公里旅游通航,贯通18公里高品质滨水绿道,实现“横向串联、纵向通达”,建成“1河2湖24桥18景”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并带动两岸企业开展自发投资改造,共同打造高品质滨水经济区。亮马河文化经济带以“生态修复+价值共生”的创新实践,将昔日的滨水空间蜕变为“网红打卡地、潮流策源地、经济活力带”,相关成果赢得群众和社会各界认可和广泛好评,如今已成为朝阳国际化新地标、北京城市新名片,并被评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主要做法
坚持共商共建
朝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共商机制”,凝聚社会治理合力。区水务局与沿线企业、4个街道及相关属地单位、周边23个小区的居民共同商讨方案,充分了解公众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组织沿线22家企业代表和居民征求意见,并邀请企业参与楼前方案的研究;邀请国内外知名文化、水利、景观、灯光等专家参与方案探讨;组织市民和外国友人等各类主体,召开70余次开放式方案会,最终形成各方满意的方案。在腾退方面,采取了“一企一策”的共商共治模式。通过上门入户沟通,消除企业顾虑,并主动腾退车辆,拆除地上物;同时,与企业研究各自的门前景观方案,充分听取企业的诉求。开展联合治理和监管,由国资、规自、水务、园林绿化、城管、属地街道等单位建立议事协调机制,认领任务并推动实施。
坚持规划引领
实施“红线管控”。在建设前期,对亮马河沿线20余家所有产权单位实施“一楼一图”的红线管控对接,逐地块开展全面细致合规研判对接。在运行后期,严格河岸开放空间利用审批,严禁非功能性设施建设,实现“留白发展”。实施“两拆两改”。坚持功能疏解整治促提升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建设前拆除河道保护范围内停车位1583个;拆除非安全必要的围栏近1700米。改造花卉市场、铂宫等旧空间。引导沿河两岸企业改造旧业态。亮马河复兴治理通过全生命周期规划管控,有效推动公共空间保护利用,为市民提供持久稳定的生态环境。
坚持生态优先
实施“五水联治”。治污水、禁地下水、用再生水、蓄雨水、抓节水。对沿河24个排水口进行污水溯源治理,加大东北护城河向亮马河分水,两岸绿地实施海绵措施蓄积雨水,片区内近50家大型用水企业创建高标准节水载体。
实施“水岸共治”。通过治水、修岸、绿化、修复和亮化建筑外立面,打开河道生态空间,拆除各种形式隔离,城市蓝线、绿线、红线“三线融合”,实现“建筑-绿地-水面”无缝衔接。
实施生态治理。新增蜿蜒水系,增植特色水生植物、打造浅滩跌水等,实现水体净化和曝气充氧,有效促进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及河道生态系统的构建,形成水体自净。将部分河段两侧退地还河,通过水岸植物柔化水陆边界、坡脚处鱼巢砖为鱼虾提供了生产空间,让更多生物群落在此安家。
坚持为民情怀
实施“两增两补”,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和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增加16.67公顷城市水面旅游休闲新资源,增加64.1公顷高品质城市公共新空间;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建设高品质滨水绿道。
坚持公共利益,重构社区场景。把“水岸”变“会客厅”、“停车场”变“百姓秀场”、“河体”变“市民乐场”;以光为韵,科技治河,“船闸”变“沉浸式影厅”“桥梁”变“网红打卡点”。横向打通新源街路、新东路桥区,纵向连通新东路、三里屯路、麦子店街、安家楼路,23个小区直达亮马河,打造18公里“横向串联、纵向通达”的高品质滨水绿道。
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度。提炼出“13度扶手、45厘米高座椅、27米间距灯杆”等亮马河标准。对桥边、楼边和路边,实施绿化、美化和亮化,昔日“灰色空间”变成“金角银边”。
提升城市文化底蕴。以“桥形和桥名”为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朝阳地域文化和国际化气质融合展示。6公里航线从友谊桥开始至织锦桥结束,24座跨河桥,形态各异,内涵丰富。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休憩公共空间
坚持融合发展
亮马河治理始终坚持朝阳区委、区政府统一指挥,全区各职能部门协同,社会企业共建,公众广泛参与,形成“共商、共治、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社会共治模式。其中,河道公共空间由政府出资,沿线启皓大厦、昆仑集团、京城大厦、燕莎商城、光明公寓、首农花卉、蓝色港湾等企业在自身项目红线内出资6900余万元,积极参与共建和自身环境提升。基于前期统一规划,项目有效促使了两岸企业转型发展,“花卉市场”变身为“绿色食材品鉴”,“牛肉面”变身“咖啡馆”,蓝色港湾和好运街成为国际化滨水餐饮街,围绕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美食餐饮,发展“四首”经济(首店、首牌、首秀、首发),打造沉浸式、体验式“夜间经济”文旅消费IP,促使商圈结构和品牌类型调整升级,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成为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名片。
主要成效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五宜朝阳”样板。
走出水城共融的新路子
亮马河治理以满足市民对优美滨水环境的需求为目标,重点实施河道拓宽疏浚、水质净化与生态护岸建设,提升滨河水岸空间品质,补齐城市配套服务短板,依托环境改善与客流增长。在燕莎至蓝色港湾、朝阳公园等适宜区段引导发展精品餐饮、文化休闲等业态,做精水岸经济产业文章。通过持续生态治理(清淤、活水等)实现水质稳定达标、水生动植物回归,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市民共享的优质公共空间和区域发展的绿色动能。实践表明,亮马河通过系统改善水环境、优化滨水空间与服务、引导适配产业发展,有效实现了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水城融合提供了有效路径。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生态空间
打造营商环境的新优势
通过系统治理,形成亮马河高颜值滨水风貌和高品质公共休闲空间,构建了便捷舒适的滨水绿道网络,成为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显著提升区域环境吸引力和文化魅力。优美的生态环境与完善的服务配套,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的办公与商务环境,同步增强了市民休闲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实践表明,高品质滨水空间建设是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吸引优质要素集聚、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支撑。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饮马桥北
激活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亮马河有效串联三里屯、燕莎、蓝港商圈和朝阳公园、红领巾公园等公共空间,对整合区域资源、提振消费活力、吸引品牌集聚、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引擎作用,辐射带动效应充分显现。以亮马河为轴,形成了面积约6.2平方公里的“亮马河商业带”,提振消费能级和国际影响力十分明显。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亮马河商业带客流量同比增加40%至50%,吸引超过400家品牌入驻,商业活跃度增幅超过32%。2023年,亮马河沿岸商业收入达40亿元,同比增长37%。
亮马河治理成效获得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传播影响力显著提升。2024年相关报道传播量近3亿次,覆盖数百家媒体平台;报道涉及中、英、法、德、日、韩、泰等多语种,推广范围延伸至亚太、北美和欧洲等地区。
亮马河滨水空间修复前
亮马河滨水空间修复后
案例启示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作为朝阳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已经成为首都绿色发展的“金名片”。通过“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在改造中坚持共商共建,凝聚治理合力。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减量发展,有效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现“留白”发展。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实施“水岸同治”,治水、修岸、绿化、修复和亮化建筑外立面,实现“三线融合”。坚持为民服务,提升治理水平,让河道回归城市、服务人民,把公共空间留给城市、留给人民。紧贴群众需求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坚持产业带动,提振发展动能,充分放大河道的辐射效应,促进两岸营商环境提升,让企业由“背河经营”转为“拥河发展”“逐河发展”,打造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长提拾贝
本内容由生态修复处、朝阳分局、政务服务中心、市规划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