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闭到开放到提供个性化服务!西方图书馆三千年文明史
北京日报 | 作者 孙百迎

2025-08-18 12:30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西方图书馆史》迈克尔·H·哈里斯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图书馆如同散发着点点光芒的灯塔,见证着历史的兴衰更迭,指引着知识传承与文明发展的道路,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方图书馆史》以厚重的叙事,将羊皮书卷承载的西方记忆层层展开,让我们得以探寻西方图书馆千年演变的神秘往事。

古代世界

泥板文书开启图书馆史

图书馆的历史,可追溯至史前时代终结之际。彼时,远古先民已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图文收藏机构,为人类文明的早期记忆搭建了温暖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文书,作为已知最早的图书馆遗迹之一,揭开了图书馆发展的序幕。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系统性收集了三万余块泥板文书,堪称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图书馆之一。古埃及的图书馆与王室、神庙关系密切,馆藏以泥板文书和莎草纸卷为主。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催生出了丰富多样的图书馆形态,成为当时知识传播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古罗马统治者将征服东方所得的图书带回国内,陈列于私人住所,私人图书馆由此盛行。

从泥板文书到莎草纸卷,从王室和神庙图书馆到私人和公共图书馆,它们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以各自独有的方式收集、保存和传播着人类的知识与智慧。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许多古代图书馆已不复存在,但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却得以传承至今。

中世纪

修道院守护知识火种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后,中世纪早期图书馆在古典文明衰落的背景下艰难存续。基督教图书馆建立于罗马帝国初期,在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开始迅速发展。随着西罗马帝国衰亡,众多古代图书馆在战火中化为乌有。在此背景下,修道院成为古典文化和知识的“庇护所”。修道院图书馆的藏书虽以宗教文献为核心,但也保存了部分古典文学作品。8世纪下半叶,西欧迎来了加洛林文艺复兴。查理曼大帝出于统治目的鼓励修道院和大教堂建立图书馆,进而刺激了书籍的急剧增长。在随后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图书馆积极扩充藏书,收藏了大量古代基督教典籍和世俗书籍。

自12世纪起,欧洲各大城市陆续涌现出大学,中世纪的大学图书馆被视作最早的现代图书馆雏形。最初,大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学校的藏书主要依靠捐赠获得。随着藏书的增多,大学图书馆才逐步成型。早期大学图书馆起源于修道院图书馆,但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者与学生,藏书以教材和法律、医学文献为主。

尽管中世纪常被冠以“黑暗时代”之名,但这一时期的知识传承并未完全断裂。中世纪图书馆保存了数量庞大的古代文献,内容涵盖宗教、哲学、历史、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对欧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知识根基。

文艺复兴时期

图书馆成知识交流中心

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文明史上的关键转折,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图书馆的形态变化中,悄然孕育出近代公共图书馆的雏形。文艺复兴时期的图书馆不再局限于宗教机构,富商、贵族和学者群体开始着手建立私人图书馆,不仅收藏宗教典籍,而且广泛收录古典文学、历史、哲学和科学著作,极大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图书馆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书籍储藏所”的范畴,成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中心。从宗教垄断到世俗化,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不仅涵盖宗教、神学典籍,还包括人文、科学与艺术著作。从封闭到开放,图书馆的阅读群体扩大到商人、律师、医生等新兴中产阶级。从手抄本到印刷书,印刷术的推广更彻底革新了图书馆获取书籍和传播知识的方式。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图书馆为现代公共图书馆奠定了基础,其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近现代

图书馆迈向多元新形态

在所有的近现代图书馆中,首屈一指的是国家图书馆,它们保存的与国家遗产相关的书籍和手稿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图书馆的延续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图书馆事业意义深远。与此同时,大学图书馆成为连接中世纪与现代的桥梁,始终占据科学、文学与历史等领域研究与创新的核心地位,一直是旧思想的宝库和新思想的源泉。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古代世界出现过具有公共性质的图书馆,19世纪下半叶先是在英美两国,而后在其他国家兴起了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广泛服务于社会大众,构成了现代社会无与伦比的文化瑰宝之一。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图书馆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此同时,现代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也在发生深刻转变——从传统的纸质资源主导,逐步迈向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并重的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图书馆积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千百年来,图书馆始终在上演着新的故事,知识的载体虽不断变化着,但人类对文化与智慧的传承却是永恒的。当亚历山大图书馆湮灭于战火中,其留存的伟大思想早已挣脱灰烬的裹挟,代代传承,至今仍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

(作者为中央编译出版社编辑)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