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图书馆“放娃”,终非“久托”之计
北京晚报 | 记者 张悦

2025-08-18 14:56 语音播报

锐评

暑期以来,家长在图书馆“放娃”现象引发关注。据法治日报报道,湖南一图书馆每天将近100名无看护儿童在馆,家长点完外卖让孩子待一整天;北京一图书馆,打闹的孩子让读者头疼;江苏、河北、内蒙古等地图书馆发布提醒,指出馆内出现书本乱堆、零食垃圾遍地、儿童奔跑喧哗、门口外卖堆积等问题……本该“静”字打头的图书馆,几成熙熙攘攘的托儿所。

家长爱在图书馆“放娃”,原因并不复杂。暑假期间,部分家长,特别是双职工家长没时间整日陪在孩子身边,又担心孩子独自在家存在安全问题。把孩子放图书馆,孩子能与书为伴,空调、卫生间、饮用水等设施也都方便,家长只需点个外卖或带点吃的就能让孩子待一天。既能帮孩子解闷,又能让孩子学知识,还安全省心,对家长而言,图书馆“放娃”可谓一举多得。

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图书馆的确应该对孩子敞开大门,但问题在于,在图书馆撒欢的孩子与图书馆的属性存在冲突。图书馆面向的是全体社会公众,核心功能是提供公共阅读和文化服务。读者不管是借阅图书,还是学习阅读,都需要自觉保持安静,共同维护图书馆秩序。可孩子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不可能自觉遵守图书馆的规则,难免会因闹腾影响其他读者,甚至出现打闹致其他孩子受伤的情况。若孩子破坏公物、乱丢垃圾等,也给图书馆方添麻烦。

家长放娃图清净,图书馆被娃闹得不清净,之所以出现这一失衡状态,跟部分家长缺乏责任心和公共意识有关,只想着给自己减负,却把负担甩给了公共空间。更重要的是,家长暑期看护难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当前,社会育儿支持体系尚未充分建立、公共托管空间不足,市场上的托管班又价格昂贵、对部分家长来说是不小的经济负担,家长才另辟蹊径,送孩入馆。

把孩子在图书馆“一放了之”,绝非长久之计,但透过“放娃”行为,也应该思考如何解决暑期托管难题。据报道,今年暑期,北京多个团委、工会、社区、街道开办公益性质暑托班,不但免收服务费用,还开了反诈课、非遗课、沉浸式京剧体验课等,备受家长青睐。此外,苏州、重庆等地都有企业开展暑期托管服务,让职工省心又省钱。通过发挥社会资源的力量,拓展托管渠道和内容,降低家庭托育成本,也是在促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当然,从有地方能托管到托管得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对接父母的需求,不让暑期托管沦为简单的看孩子。

育儿是家庭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面对暑期托管与公共空间秩序碰撞出的不和谐音符,家长有必要对送往图书馆的孩子多加引导,为他们立下规矩;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尝试为孩子划分专属区域,减少对其他读者的影响;社会应当提供多元化的托育服务,为图书馆“分流”。各方共同开动脑筋,定能托起家长的托管需求、孩子的快乐暑假。


编辑:张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