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裕昌:从清华工友到抗日烈士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张玉瑶

2025-08-18 15:29 语音播报


1942年5月8日,河北安平县武莫营村,来扫荡的日军押着一个被捕的中年男子游街示众。乡亲们看到,男子浑身是血,敌人残忍地用铁丝穿过他的锁骨牵拉着,严刑拷打,逼问他是谁。男子不说,老百姓们也不说,但大伙儿都知道,这是冀中军区制药厂的技师门本中,根据地的炸药、地雷都是从他那里生产的。敌人用各种酷刑折磨,见怎么都逼问不出,最后凶残地将他活埋了。

善良的乡亲们或许不知道,这位为抗日牺牲的门技师原名阎裕昌,曾经是清华大学里一位深受尊敬的工友。如今,阎裕昌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和遗物被珍藏在他曾经工作过的清华大学的档案馆中,记录着清华人的爱国报国心。

阎裕昌革命烈士证明书
阎裕昌

受人尊敬的实验员

光绪二十二年(1896),阎裕昌出生于北京,14岁时经介绍到圆明园御膳房做学徒,清朝覆灭后又到一家估衣铺做学徒,直到1919年进入清华学堂工作。一开始阎裕昌是在位于照澜院的校长梅贻琦家里做杂役,他虽然只念过几年私塾,但人极聪明细心,梅家有辆电动小汽车,每次用前要充电,还要及时加水放水,起先梅贻琦摆弄时,他就默默在一旁看,把程序记在心里,还画出图来。后来不待梅贻琦动手,他就提前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梅贻琦很高兴,有次跟清华物理系教授叶企孙聊起来,说我家有个杂役很善于学习,不妨借你们用两个月。于是阎裕昌就跟着叶企孙到了清华科学馆(物理系所在地)工作,很快也得到了叶的赏识。后来梅贻琦来“讨人”,说阎裕昌一走家里事务乱套,没想到却被拒绝了——叶企孙表示,阎工友实在难得,我这里长期留用,梅校长再找别人吧!

阎裕昌用过的计算尺
阎裕昌用过的线规

无怪乎两位大教授将这位普通工友当宝,阎裕昌确实是勤动脑筋又心灵手巧,他先是做仪器保管员,后来被叶企孙“提拔”成了实验员,教授们讲课时,他就在一旁操作实验,配合教学。他还想方设法扩充和自行制作了许多实验器材,曾帮助王淦昌等同学解决论文难题。物理系上上下下都对这位平凡又不平凡的工友尊敬有加。从阎家后人捐献给清华的遗物中,能看到阎裕昌曾经用过的计算尺、线规,尤其是一沓沓整整齐齐、画满图样和符号的物理笔记、卡片,更让人赞叹,这位出身、文化水平本不高的工友,是如何靠着聪颖和勤奋自学到了这样的地步。

然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炮声打破了宁静的校园,也掀翻了他的实验台。北平沦陷未久,昔日书声琅琅的清华园也逐步被日军占领。危难之际,在学校紧急部署下,师生们大批南下转移到长沙办临时大学,留四十余人(后缩减为15人)的委员会负责保管清华物资,阎裕昌就是其中之一,只身负责科学馆。10月初,日军开始大肆劫掠清华物资。到科学馆,日军强令阎裕昌交出钥匙,阎裕昌抗争不从,遂遭到暴打,钥匙也被抢走。阎裕昌之孙阎禄德说,祖父就是从这时开始痛恨日本人,决心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打日本。

阎裕昌记录的物理学卡片

运送镭的“乞丐”

遭到日军毒打后,阎裕昌在位于北大小东门附近的家中养伤时,物理系教授叶企孙来探望他。聊天中,叶企孙担心地提到花重金购买的50毫克镭还在清华,恐落入敌手。这50毫克镭,平时正是由阎裕昌保管,是此前叶企孙托在巴黎跟随居里夫人学习的留学生施士元买来的,供清华科学研究使用。当时距居里夫人提炼出镭不过三十余年,这种稀有的贵金属,一克高达数十万美元,价值远超黄金。阎裕昌听此言,让叶企孙放心,说自己拼了命也会设法把镭弄出来。

阎裕昌有勇有谋,他联系到另一位清华工友任春寿,两人悄悄潜入清华园。阎裕昌假称去取两本书,骗过守卫的日本兵进到科学馆中,先到地下室找到装镭的罐子,又上到二楼隐蔽处,用绳子拴着递下来。候在窗户下面的任春寿,正戴着草帽拿着镰刀假装割草,拿到小罐后迅速将其藏到背后的草筐里,旋即离开。阎裕昌再拿上书本,镇定地从大门出来。

珍贵的镭拿到了手,因其有辐射,阎裕昌先藏在家中院子的碎砖堆中,但毕竟十分贵重,左右还是不放心,觉得得早日交给叶企孙先生。当时叶先生正滞留在位于天津英租界的清华大学办事处善后,从北京到天津,一路汽车站火车站都有日本兵设卡检查。思量之下,阎裕昌干脆找来一个装咸菜的瓦罐,把镭放在底下,上面撒些碎馒头掩盖,自己化装成衣着褴褛的乞丐模样,一路风餐露宿,徒步朝天津走去。第一眼见到阎裕昌,大家差点没认出来,听他讲了这一路经历,才又惊又奇,感动不已。这50毫克镭最终成功运到昆明西南联大,在科研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网上仍有一个说法广泛流传,讲这50毫克镭是由物理系教授赵忠尧(又有说梁思成)装扮成乞丐运送的,实是出自某书讹误,应当予以澄清,还历史真相。

1938年,阎裕昌协助完成清华南撤工作后,也准备去昆明,此时一个偶然的机缘,改变了他的人生路线——之前去冀中抗日根据地帮忙研制炸药的清华化学系学生汪德熙回来一趟,为引爆技术问题向老师叶企孙求援,叶企孙向他推荐了动手能力很强的阎裕昌。能亲手向鬼子报仇,阎裕昌感到义不容辞,因此来到了冀中,并化名门本中,表明本是中国人之心。

英勇牺牲的门技师

不甚为人所知的是,位于河北省中心地带的冀中根据地有一群高学历的“敌后神工”。抗战全面爆发后,为研制打击日军的武器弹药,在司令吕正操的领导下,多位爱国的平津理工科学生暗中集结到冀中军区,成立技术研究社,其中包括辅仁大学原化学系助教张珍、清华物理系熊大缜、清华化学系汪德熙等,以清华人居多。熊大缜曾是叶企孙的助手,国难当头之际,放弃出国留学毅然投入抗敌,汪德熙也是由叶企孙动员去解决根据地技术问题的。条件艰苦、环境简陋,他们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发挥专业所长,为抗击日军提供源源不断的武装动力。

当时,威力巨大的氯酸钾混合炸药已经由这些“边区科学家”研制成功,但普通的导火索引信无法做到定时定点爆破,最好要有电雷管,可这种东西不可能通过日军关卡进入根据地,只能采购原料,自己研制。阎裕昌冒着意外爆炸的生命危险,负责测试和改进电雷管的功能,成功协助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1938年9月,冀中自产炸药第一次投入实战,成功定时定点炸毁了平汉铁路上一列行进的日军火车,震动了华北。

这次爆炸成功,迅速引起了外界的注意,人们没想到,在这偏远落后的农村腹地,竟然有这样高强的本领和人才。尤其是日军,更加警觉起来。

随着其他科研人员或被捕、或遇害、或离开,阎裕昌逐渐成为技术研究社的主力和负责人,负责弹药、地雷的研制,还协助北平各校人员到达冀中根据地。1942年5月,日军在冀中平原开展大扫荡,兵工厂本在山中秘密生产活动,阎裕昌闻讯,紧急带领人员“坚壁”,也就是把制造弹药的仪器设备等掩藏好,防止被日军毁坏。据他的勤务员李培刚回忆,5月7日晚,一直忙到后半夜才“坚壁”完,不料天将亮时,只听几声枪响,村子已被敌人包围了。眼看撤离无望,阎裕昌让年轻的李培刚先跑出去,自己不幸被捕。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残酷的一幕。李培刚逃出后紧急向上级报告,组织营救,但已经来不及了。

阎裕昌牺牲时年仅46岁。他从未告诉过家人他去了抗日根据地,多年来,家人一直以为他在昆明西南联大,后来才有人偷偷捎口信说阎裕昌实际去了冀中。阎禄德说,当时有汉奸注意到“去了昆明”的阎裕昌不时会在北平出现,因而怀疑并告密,带日本人去其家中盘查,但“我奶奶(阎裕昌媳妇)很厉害,鬼子她也敢骂,把来人骂出了门”。尽管如此,家中还是惶惶,后来为讨生活全家搬到了张家口,阎裕昌长子阎魁元才得以向驻扎在张家口的八路军打听父亲下落,直到那时,全家才知道父亲已在三年前英勇牺牲。阎裕昌去世后,全家生活困苦,在各方关怀下,阎魁元后来接替父业,也进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

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写给张家口市长杨春甫证明阎裕昌为国殉难的文件

晋察冀军区封永顺等人在1946年8月2日汇报给张家口市长杨春甫的文件中写道:“(阎裕昌)不幸在1942年被敌俘去,经过严刑拷打与利诱,而阎裕昌同志当时表现有高度的民族气节,意志非常坚强。敌人用各种方法,未获得半点效果,阎裕昌同志未吐露半点秘密,堪称民族英雄、革命军人的模范。”从清华工友到抗日根据地技术人才,再到为国捐躯的烈士,阎裕昌的名字,不仅镌刻在水木清华畔的清华英烈纪念碑上,也镌刻在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击外敌的不朽册页中。

烽火存证——文物里的抗战故事

编辑:曾子芊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