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14:59
位于京西永定河畔的首钢园,如今已实现从“工业锈带”到“城市秀场”的华丽转身,成为首都文化新地标。然而,那些泛黄的档案和照片告诉我们,八十多年前的这里曾如同人间炼狱。日本侵略者占领当时的石景山炼铁厂后,疯狂掠夺矿产资源,奴役压榨中国劳工。这段不容忘却的血泪史,铭刻着民族的苦难与抗争。
施工现场照片可见童工身影首钢档案馆供图
《伪北京特别市政府关于选派二百人遣送石景山北支那制铁株式会社先行工作准予备案的令》
档案摘录
令北京特别市筹募劳工委员会。
呈一件,为呈报由本市城郊青年团内选派二百人,遣送石景山北支那制铁株式会社先行工作,理合报请鉴核备案由。
呈悉,准予备案。仰仍将劳工名簿赶速制办为要。此令。
军事占领 强征大批劳工
首钢园内,紧邻冬奥组委办公区的三高炉巍然矗立,与波光潋滟的秀池交相辉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秀池西侧,颇具年代感的首钢档案馆承载着“十里钢城”的百年记忆。其中,日本侵略者遗留下的近600卷档案和近千张照片,显得格外沉重。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日本侵略者为掠夺我国华北地区矿产资源,公然对石景山炼铁厂实施军事占领。”首钢档案馆档案管理员武志辉为记者讲述起照片背后的历史。
1938年4月10日,有着日本关东军背景的兴中公司在日本军部的委令之下,正式接管从龙烟铁矿公司分割出来的石景山炼铁厂,实施军事管理,并将石景山炼铁厂改名为“石景山制铁所”。后经日本最大的钢铁资本集团日本制铁株式会社协助,修复了250吨高炉,于同年11月20日投入炼铁生产。
在日本侵略者统治石景山炼铁厂的8年时间里,中国工人的数量随着生产建设规模的扩大不断增加。1938年,从事与炼铁生产相关的中国工人在1000人左右。到了1943年,中国工人一度达到3万人左右。
据北京市档案馆工作人员林妍歆介绍,一份北京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显示,1944年12月,伪北京特别市筹募劳工委员会呈报“由本市城郊青年团内选派二百人遣送石景山北支那制铁株式会社先行工作”。“这页档案虽薄,却能清楚地印证出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奴役劳工的历史事实。”
为长期掠夺资源,日本侵略者不断强化对中国人民的殖民统治。《不该忘却的历史——日本对石景山炼铁厂资源掠夺实证》一书中记载,1938年6月,日本侵略者建立起了石景山炼铁厂周边36个村庄组成的所谓“石景山工业地带(区)爱护会”,用于进行殖民统治的奴化宣传,企图泯灭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首钢园秀池边的三高炉
压榨迫害 视生命如草芥
强征大批劳工后,日本侵略者迫使他们在恶劣条件下劳动。“当时施工材料紧缺,安全措施简陋,只能用麻绳捆绑脚手架,高空作业也没有安全带和拦网保护,安全性极差。”武志辉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一点点打捞事实的真相,也一次次为那些真相感到震惊和痛心。
1939年春,日本侵略者为了赶在夏季洪水到来之前把永定河水引进石景山炼铁厂,便不管中国工人会不会水,端着刺刀把中国工人赶到湍急的河流里作业,老工人李翠耕亲眼看到,有7名不会水的中国工人溺亡河中。
1942年7月,第1高炉发生炉温变冷的结瘤事故,日本侵略者为了缩短处理事故时间,提早出铁,在炉温没有降到可以作业的情况下,就强迫中国工人进到炉内往外扒灼热的炉料,结果炉料突然坍塌,造成烫死5人、烫伤18人的惨祸。
1943年,在修建第2高炉烟囱时,因工期拖长,脚手架上捆绑的绳子老化松脱,但日本人不许重新绑扎,致使脚手架突然倒塌,造成7人摔死、19人摔伤的悲剧。
由于周边村庄的劳动力远远满足不了日本侵略者的需要,他们就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灾区,把大批农民骗到石景山炼铁厂来做工。“只要这些农民落到把头手里,就如同进了地狱一般。”《不该忘却的历史——日本对石景山炼铁厂资源掠夺实证》一书中显示,这些农民刚进厂时,还穿着几件衣服,可由于长期沉重劳动的折磨,身上的衣服都成了破布条,三九天身上没有一块棉絮,只得往身上披麻袋片,腿上缠水泥袋。每当寒流袭来,总有工人被活活冻死。有的工人为了暖暖身子,冒险钻进高炉的烟道里,结果被有毒的气体夺去了生命。
合力抗争 破坏出铁计划
“日寇的残暴统治,遭到中国人民的奋勇反抗。”武志辉介绍,工人们有的消极怠工,有的寻机报复日本监工。“活跃在敌后的抗日组织和武装,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
1939年2月,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在平西成立。1939年8月,中共地下党员王长林、白振东进入工厂。1940年秋,宛平县成立中共党支部91个,党员1624名。根据1938至1945年的《制铁月报》记载,威胁日寇占领安全的武装抗日活动就有59次。如“1938年11月25日上午10点,警员阿部、小山和其他3人因制铁工程到军庄石灰山出差,遇到约50名匪贼袭击,情况十分危急;下午4点撤退,平安回所。”
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带领下,工人们发起的反抗日益强烈,再加上建设盲目赶进度,工程质量和各种设备缺陷严重且不配套,极大地影响了高炉炼铁能力的发挥。从1938年11月到1945年8月,石景山炼铁厂所有大小高炉,从来没有达到设计的日生产能力,而这也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以战养战”计划。
如今,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老厂房改造而成的比赛训练场馆,见证了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的无上荣光。2025年9月10日至14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将在首钢园举办,作为服贸会的国门会客枢纽,四高炉保留工业遗存的醇厚记忆,高标准打造峰会会场。二烧结风机厂房化身服贸会新闻中心,成为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新亮点。
补白
照片里的童工身影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日本侵略者在统治石景山炼铁厂期间大批招收童工,最多时达2000名以上。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最大也不过16岁。“他们多是工人的子弟,为了减轻一点家庭负担,来到工厂从事繁重的劳动。干慢了要挨打,打瞌睡要挨打,把头、监工看着不顺眼也要挨打。”在武志辉展示的多张照片中,都能看到童工的身影。他们有的在高温下赤裸上身作业,有的则在工地挑着扁担干活。“这些童工年少体弱,在沉重劳动的折磨下,稍有不慎就会丧失宝贵的生命。”
北京晚报北京市档案馆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