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15:57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正确选择。淞沪会战期间,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敌血战四昼夜,抒写了一曲抵抗侵略的壮歌。
前几年,电影《八佰》在银幕上再现了中国军人坚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英勇阻击日寇的往事。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其指挥者是时任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中校副团长谢晋元。
谢晋元(1905年-1941年),字中民,广东蕉岭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收藏到谢晋元团长的一封家书,收信人张萍舟,是谢晋元的连襟兄弟。家书共四页,用的是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信笺,纸张呈淡黄色,仿佛在向我们轻声诉说80多年前的那一段历史。
1937年8月11日深夜,第88师师长孙元良命令谢晋元所在的524团开赴上海。部队到上海真茹站后,跑步进入北站附近阵地。8月13日上午,日军发动进攻,524团立即还击。激战月余,日军从外围包抄上海。10月26日,大场防线失守,524团奉命掩护大部队撤退。
家书写于1937年10月18日,当时淞沪抗战已进行了两个多月,大场防线形势非常严峻,此时距10月26日谢晋元奉命率部坚守四行仓库只有短短8天。
谢晋元在家书中说:“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希释念可也。”在第一页信纸左侧,有一行小字,是谢晋元写完第一页的补笔,他叮嘱回信邮寄“勿写八字桥或其他地名”。八字桥在虹口,曾是1932年和1937年两次淞沪抗战的激战之地,双方伤亡极其惨重。谢晋元写这封家书的时候,敌援军已陆续进入淞沪战场,第88师奉命转攻为守,谢晋元率部撤离了八字桥。
从家书中可以看出,谢晋元是极有操守的军人。他在家书中说:“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事(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在战斗中,谢晋元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的诺言。1937年10月26日,谢晋元奉命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后撤。战斗很快打响,谢晋元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
战事紧张,谢晋元在信中惦念着妻儿的安危,叮嘱他们不要轻易离开家乡。谢晋元与妻子凌维诚是在一次婚礼上结识的,当时两人分别是伴郎和伴娘。尽管凌母对在战争年代嫁给军人表示担忧,凌维诚还是不顾反对,1929年在武汉与谢晋元结婚。婚后两人聚少离多,大多靠通信交流。1936年春节过后,谢晋元预料日军侵华战争必然爆发,亲自将寓居上海的妻儿送回广东原籍,临别时对怀孕的妻子说:“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我亲自把你们接回上海。”谁知这一次分别竟成永诀。
谢晋元率孤军浴血奋战四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给敌人以重创。四行仓库巍然屹立,孤军的事迹广为传颂,被称为“八百壮士”(实际人数为四百余人)。后接蒋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继续为国努力”的手令,方于10月31日奉命撤入上海租界,计划经沪西返回战场。但租界当局屈服于日军压力,违背承诺,将谢晋元部解除武装,羁留于胶州路星加坡路口(今余姚路)一块占地10000平方米的空地中,四周被铁丝网封闭,由“万国商团”白俄兵把守,上海市民称此地为“孤军营”。
部队退入租界后,谢晋元多次拒绝了日军的威胁利诱。1941年4月,他被日伪收买的叛兵刺杀,时年36岁。谢晋元不幸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上海十万民众前往瞻仰遗容。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革命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