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复刻经典——以北京人艺2025版《骆驼祥子》为例
中国艺术报 | 作者 邹红

2025-08-20 12:16 语音播报

城事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发表于1936年,先在《宇宙风》杂志上连载,1939年由上海人间书屋出版单行本。1957年,梅阡导演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骆驼祥子》在北京人艺首演,舒绣文、李翔分别饰演虎妞和祥子。从1957年到1962年,梅阡版《骆驼祥子》共演出200余场,奠定了《骆驼祥子》作为北京人艺经典剧目的地位。1980年重排,仍由梅阡执导,李婉芬、英若诚、李翔、于是之、林连昆、张瞳、牛星丽等人主演。这应该是最接近首演的版本。2007年,顾威执导重排《骆驼祥子》,由王茜华/郭奕君、于震主演。此后2010年至2021年间,顾威版《骆驼祥子》多次在人艺上演。2025年7月,北京人艺又推出了由闫锐、于震导演的复刻版《骆驼祥子》。

北京人艺2025版话剧《骆驼祥子》剧照

此外,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由凌子风导演,张丰毅、斯琴高娃主演的电影版《骆驼祥子》。1998年,由李森导演,谷智鑫、丁嘉丽主演的电视剧版《骆驼祥子》播出。2014年,由郭文景作曲、徐瑛编剧、易立明导演的歌剧版《骆驼祥子》在国家大剧院上演。2023年,由何念执导、陈璐编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舞台剧《骆驼祥子》在上海上演。同年,方旭导演的话剧《骆驼祥子》作为第七届老舍戏剧节闭幕大戏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除上述作品外,还有2011年北京曲剧团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的曲剧《骆驼祥子》,以及2023年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重排的现代京剧《骆驼祥子》。

1957年梅阡版《骆驼祥子》上演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相关的影视剧、电影、舞台剧,也基本上都是按照梅阡导演版的架构展开。”闫锐说。从理论上说,由于不同艺术样式自身的特性,电影、舞台剧、歌剧以及戏曲在改编、移植话剧《骆驼祥子》时,事实上只能沿袭其基本剧情,而不可能做到复刻。以话剧而论,不同时期的演出也多少会有所改变,方旭版的《骆驼祥子》改变最大(全男版,反串),即使人艺版前后也有明显的差异。根据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对比,顾威版和梅阡版《骆驼祥子》主要有以下不同:一、人物塑造与叙事重心调整。梅阡版将虎妞作为剧情主轴,以她的死亡为全剧终点;顾威版虽保留虎妞的重要戏份,但通过群体车夫的谢幕设计(结尾由六位车夫集体亮相),将叙事重心拉回底层群体的整体命运。二、舞台设计与表现形式革新。梅阡版全程未出现真实洋车,仅以象征性手法表现;顾威版新增6辆实体洋车,增强真实感,并采用转台实现“四堂半”场景切换,拓展了空间层次。三、思想表达的时代性调和。梅阡版因历史背景限制,回避祥子堕落线,赋予其“抗争性”色彩;顾威版在复排中承认这种改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仍坚持保留梅阡剧本的积极基调,仅通过台词细节(如“盼着”)暗示命运的不确定性。简言之,顾威版在继承梅阡版“去悲剧化”框架的基础上,通过舞台技术升级、群像调度优化及细节隐喻,既保留了上世纪50年代的改编逻辑,又注入当代戏剧的视觉表达需求。

那么,2025版《骆驼祥子》能否复刻1957版呢?答案取决于我们如何界定“复刻”。如果我们将复刻理解为百分之百地还原,那肯定是不能。因为话剧复刻不同于古建筑修复,作为一种静态的存在,一种无生命的实物,古建筑修复的确可以做到整旧如旧;话剧则不然,它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一种需要演员表演的活动过程,不只有空间,而且还有时间。更重要的是,构成这活动过程的主体——演员是一个很大的变量。即便我们完全按梅阡版的剧本、布景、道具、舞台调度来重排,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还原1957版《骆驼祥子》。因为演员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复刻,我们只需比较一下不同演员饰演的虎妞、祥子,便不难理解。当然,如果我们将复刻理解为尽可能在表现形式上靠近原作,如媒体报道的那样,“从舞美、灯光到服装、化妆都力求全面呈现初版的经典原貌”,那应该可以做到。事实上,2025版《骆驼祥子》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

北京人艺2025版话剧《骆驼祥子》剧照

既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地还原,而且,在已有1980版、2007版《骆驼祥子》影像视频的前提下,为什么还要复刻经典剧目、恢复其初始面貌呢?我想可能有三个理由:

第一,复刻是一种情怀。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创作出众多经典之作、且形成自己演剧学派的剧团,北京人艺必须了解自己的过往,认识自己的传统,而复刻经典正是达成这一目的的特殊方式。我们知道,上世纪50年代是北京人艺演出风格、演剧学派导表演理论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诸如《龙须沟》《雷雨》《日出》《北京人》《风雪夜归人》《骆驼祥子》《虎符》《关汉卿》《茶馆》《蔡文姬》等经典之作产生的时期。通过对其中某些作品的复刻,不仅可以让今天的导演和演职员更真切了解那个特殊的时期,同时也能让今天的观众感性地认识人艺的历史和传统。在此意义上说,复刻既是向北京人艺的奠基者们的致敬,也是一种对传统的继承,是一种“守正”。

第二,复刻是一种历练。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只是因为它作为优秀之作得到不同时代观众的喜爱,还因为它在多次排演中培养、锻炼了导演和演员。和一般的重排不同,复刻要求导演、演员以一种临摹的方式进行排演,使之尽可能接近范本。据于震介绍,“为了让青年演员们做好案头功课,我把人艺历年演出《骆驼祥子》时,前辈们的创作手记,以及1957年至今的院内艺术委员会的讨论发言统统整理了出来,让每个演员详细研读,从老一辈的创作感受中受益。”而通过“学习老演员们在台上的一举一动,然后从外到内,于外有了所有的形体动作之后,内心也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也就是说,参与复刻的经历,使得演员对焦菊隐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表演方法有了切身的感受和认识,这对于青年演员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北京人艺2025版话剧《骆驼祥子》剧照

第三,复刻是一种能力的验证。恰如修复古建筑或复原文物需要精湛的技艺一样,复刻话剧经典也是一种能力的验证。一般说来,北京人艺的经典保留剧目,尤其是那些京味儿浓郁的剧目,如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很难被其他剧团模仿。《茶馆》自不用说,《骆驼祥子》也不例外,如前所述,根据梅阡版《骆驼祥子》改编的有电影、电视剧、舞台剧、歌剧等多种形式,而话剧只有一出,即方旭执导的全男版,与梅阡版可以说迥乎不同。《骆驼祥子》的复刻难在哪儿呢?主要有两点:一是京味儿,这是别的剧团,特别是外省剧团难以逾越的关隘;二是极端写实,近乎自然主义的表现方式。这个从焦菊隐导演《夜店》开始,经《龙须沟》确立的导表演方法对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人艺影响巨大,而且构成了这一时期经典之作的底色。所以,复刻经典本身即是北京人艺实力的一种证明。

期待北京人艺推出更多的复刻之作。毕竟,那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今人对传统的一种守望。


编辑:夏开晗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