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月19日)14时开始北京自西向东出现强降雨,14时至20日05时全市平均降水量16.9毫米,城区平均13.6毫米,最大降水量为密云曹家路77.4毫米;最大降水强度出现在房山陈家坟,19日17时-18时降水55.8毫米。
今明两天北京仍有明显降雨,市气象台今天8时10分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预计20日傍晚至21日夜间,我市有雷阵雨天气,部分地区小时雨量可达30毫米以上,6小时累计雨量可达50毫米以上,山区及浅山区可能出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低洼地区可能出现积水,请注意防范。
19日傍晚,北京雨后初晴,双彩虹高挂,天空被染成一片绚丽的橙红色,你看到了吗?
图源:北京青年报
今天傍晚还有阵雨,想和晚霞来个约会吗?那就要搞清楚如何预测霞的出现,还有为什么雨后的晚霞格外惊艳?
如何预测霞的出现?
要想预测霞的出现,我们得先了解霞的形成原理。
霞指日出、日落时天空及云层上出现的彩色光象。日出时的霞叫朝霞,日落时的霞叫晚霞。霞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光的散射。散射是光通过不均匀介质时一部分光偏离原方向传播的现象。
具体而言,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大气微粒时,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不会发光,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就会变成一个个散射光源。
每天的日出、日落时分,太阳在地平线附近,与地面的夹角很小,此时,太阳光需要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远大于一天中的其他时候。太阳光的可见光谱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按波长从长到短排序)7种颜色。根据瑞利散射定律,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强;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可见光谱示意图 图源:花瓣网
紫、蓝等颜色的光波长较短,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散射到四面八方。而红、橙、黄等颜色的光波长较长,能够凭借超强的透射能力“突出重围”,直接抵达我们眼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霞多以红、橙、黄色为主。当霞光布满天空而无云时,被称为“天空霞”;如果有云层,散射后的太阳光还会因云再次散射、漫反射,形成“云霞”。我们熟知的“火烧云”就是这样产生的。
专业的霞预测需要复杂的气象数据和专业设备,但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借助天气预报,通过一些简单的小技巧,大致判断霞出现的可能性。每天日出、日落前后的半小时左右,理论上最可能出现朝霞和晚霞。
因此,你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重点关注一下天空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霞的出现与云的数量密切相关。云层太多太厚可能遮挡太阳光,太少太薄则无云可映,霞光可能过于浅淡。据说,云量在30%-70%时最可能形成美丽的霞光。
为什么雨后的晚霞格外惊艳?
对于雷雨多发的夏季,雨后初晴的时节是观测霞的好时机。降雨后,大气透明度提升,太阳光的穿透力更强,使得霞更易于观测;空气中云量适中,残留的微小水滴能更多地散射和反射太阳光。
据北京市气象局工作人员介绍,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在西风带的作用下,天气系统多为自西向东移动。对北京地区来说,带来降水的大部分云系也是自西向东移动的。
在一次大范围降水过程刚刚结束时,北京常常位于降水云团的尾部,还没彻底移出的云层在北京头顶形成了大面积形态丰富的“幕布”。而北京以西地区则对应着一大片晴空区,这为日落前后太阳光无遮挡地传输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同时,降水不论在能见度还是空气清洁度方面,都让北京达到非常有利于霞出现的条件。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雨后晚霞更加绚丽的原因。
气象专家介绍,质量高的朝霞晚霞,由于其云底高度普遍较低,所以持续的时间比质量一般的朝霞晚霞更短,通常不超过20分钟。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道理吗?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指的是朝霞预示降雨,晚霞预示晴天。而气象谚语只是人民群众经验的总结,其科学性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
在夏季多变天气下,朝霞与晚霞同日出现并非罕见。由于天气系统的快速变化,夏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可能上午引发降雨,下午冷空气移出后天气转晴,傍晚满足晚霞形成条件。
同时,朝霞由东移的雨云边缘形成,而晚霞需西边天空无云。若雨云快速东移,本地午后放晴,则可能同时满足朝霞与晚霞的观测条件。
不过,这种“双霞同现”的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且对云层高度、水汽含量要求极高,属于夏季特有的天气惊喜。
来源:气象北京、北京青年报、新京报、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