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08:59
【人物档案】
姓名:曹展
年龄:63岁
绝招:用一次性筷子、红酒木盒等废品制作微缩古建。
推开南磨房双龙南里社区居民曹展的家门,满墙陈列的微缩木艺作品令人目不暇接:五斗橱、八仙桌、老式衣柜、手推车和轮轴可转的马车……墙角展架上一座长、宽各55厘米、高53厘米的千秋亭微缩模型尤为夺目,上圆下方的重檐屋顶,菱形窗扇的镂空纹样,每一处细节都让人惊叹不已。
凑近细看才发现,这座凝聚匠心的艺术品竟是“废料拼盘”:窗户上的菱格是咖啡搅拌棒拼接而成,屋顶瓦楞来自裁切后的一次性筷子,底座取材于红酒木盒,宝顶则是月饼盒上的木质装饰。“这些都是别人眼里的垃圾,在我这儿都是宝贝。”曹展说着,轻轻转动千秋亭模型的小门,门扇可灵活开合。原来他用0.4毫米的小钻头在小门上下打孔,用大头针做成轴芯,这份巧思令人叫绝。
“我在玻璃仪器厂当了一辈子工人,没有别的爱好,就爱做点小玩意儿。”曹展与木头的缘分始于6岁那年,胡同邻居家的老木匠总在院门口刨木锯板。“帮老师傅递刨子、磨凿子,看他把木头变成桌椅,觉得太神奇了。”耳濡目染中,曹展学会了这门手艺。女儿小的时候,他用边角料做的微缩家具成了女儿最特别的玩具。
退休后,一次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之行,为曹展的木艺创作打开了新天地。展厅里重檐歇山顶的精巧结构、门楼雕花的繁复纹样深深吸引了他。此后,他带着卷尺8次往返博物馆,隔着玻璃展柜丈量尺寸,在笔记本上画满密密麻麻的比例换算图,回家后对着废木料一遍遍试做。
最考验耐心的是窗棂制作,曹展戴着老花镜,用镊子夹住用咖啡搅拌棒剪成的2毫米见方的小木块,蘸上胶水,一个一个粘在窗棂框架上。光是做一扇窗户就要用40多块小部件,做4扇窗户就要花费两个多小时。曹展在工作台前常常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老伴儿总要来催好几次,他才肯起身吃饭。
立柱的制作同样费功夫。他把四方木块固定在台钳上,用电钻夹着砂纸一点点打磨,每隔几秒就用卡尺量一次直径,确保立柱粗细一致。这座千秋亭微缩模型,光是制作就足足花了3个月时间,用了上万个零件,每件废料都在曹展手中焕发新生。
如今,曹展家中摆放了30多件微缩木艺作品:双龙公园的六角亭,参考景山公园建筑做的双层楼阁,还有陶然亭公园里的休憩长廊……8月初,曹展带着这些作品到大兴区参加展览,当观众得知这些精美的木艺作品都是用废料做成的时,无不惊叹于曹展变废为宝的手艺。
清晨时分,曹展坐在工作台前又继续忙碌起来,下一件作品是故宫角楼微缩模型。手中的木料在刻刀下渐渐显露出飞檐翘角的轮廓,他用一双巧手让这些废料“活”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