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皇陵为中心选列燕平八景
2025-08-22 19:1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金朝明昌时期,产生了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阴、蓟门飞雨、西山积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之燕京八景。明朝朱棣定都北京,翰林院的官员们稍加改动,以燕京八景为题相集题咏,于是各地争相效仿,许多地方都有了八景之诗。

皇陵所在之地的昌平自然不能阙如。隆庆年间,产生了燕平八景诗。燕平就是昌平,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唐庄宗李存勖的祖父叫李国昌,为避讳,改昌平为燕平。石敬瑭建立后晋,又恢复了昌平旧称。

吟咏燕平八景的崔学履是昌平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陕西临潼人曹光祖任昌平知州,聘请崔学履修纂《昌平州志》。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春天起,崔学履跑遍了昌平州的名胜古迹、山水村落,历时四年,完成了《昌平州志》。隆庆二年(1568年)十月《昌平州志》刻版刊行。在这部州志中,崔学履以天寿山为中心列出了燕平八景,并分别赋诗。

第一景“天峰拔萃”。“天峰”,就是天寿山;拔萃,是最好的。其实这是一座位于东山口内的小山。因为朱棣曾经登临,所以将其列为八景之首。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徐皇后薨逝。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率风水大师廖均卿等选择陵地,选中了昌平黄土山。朱棣车驾来到东山口,登临此山向北边一望,很满意,遂封其山为天寿山。嘉靖十五年(1536年),世宗朱厚熜觉得将这样一座小山命名为天寿山不合适,命改叫平台山,并在山上建造一亭,名“圣迹亭”,御笔题写“圣迹”二字。崔学履《天峰拔萃》诗咏叹此景云:“翠华行幸处,乐奏上之回。御笔留峰顶,秋风陋汉才。”明末诗人孙繁祉亦有《天寿山》诗曰:“突兀群峰里,嵯峨二水中。波翻千涧碧,花散一山红。圣迹铭犹在。王居势自雄。屹然支半壁,今古仰高嵩。”平台山原在今十三陵水库中北京九龙游乐园内九龙宫的位置,今已无。

第二景为“石洞仙踪”。昌平城以北3公里的蒋山上有一天然溶洞,人称仙人洞,又叫神仙洞。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云:“洞在山麓,可容二百许人。洞口向东,从石梯而下,石皆倒垂奇怪,下为平地。洞内西北有一门,皆石槎牙而成。近门有一大石钟下悬,长数尺。门之内,少入转而南,有石罅如夹道,中深黑不敢入。”如今洞内景色已不复存在。

如果说仙人洞是神仙的象征,那么燕平第三景“银山铁壁”就是佛的象征。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介绍昌平州境内的名山,头一座就是银山。因为“山半有壁,其色似铁,世称银山铁壁”,其位置昌平州东北,唐朝僧人邓隐峰曾在此修行。邓隐峰是佛教禅宗顿悟派名僧马祖道一的弟子,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在银山说法,门徒甚多。辽代寿昌年间(1095年—1101年),满公禅师在此建了宝岩寺。金代天会元年(1123),“云门宗”教派的佛觉大禅师来到银山,创建了大延圣寺。佛门高僧相继来到银山讲经说法,聆教弟子多达万人。一时间,银山与江苏镇江的金山齐名,号称“南金北银”。明宣德六年(1431年),太监吴亮出资重修了大延圣寺。正统十二年(1447年),英宗驾幸银山,赐额“法华禅寺”。由于建寺时间久远,高僧的灵塔形成了塔林。银山之所以被列为燕平八景之一,既是因为它在佛教中的地位较高,更是因为它毗邻皇陵,崔学履诗句“从来胜迹缘人事,况近皇陵紫气垂”即可证明。

第四景“虎峪辉金”。据《昌平山水记》载:“西山口西四里有虎峪山,又三里有大虎峪山。”虎峪山下有一土冈,名叫小金山,正午时分,阳光照射充足,人走在这里,身上、脸上都映出金黄色,这就是“虎峪辉金”的来历。无名氏有首五言诗云:“虎峪名金山,客行初未识。日午山下过,人衣黄金色。”

“燕平八景”中不仅有山,还有水。

第五景“龙泉喷玉”。崔学履诗云:“龙泉喷寒玉,汩汩无时停。道人对澄澈,游子扬清泠。”又云:“凭虚喷薄泻飞泉,矫矫翔龙出九渊。峭壁危崖愁绝倒,琼珠玉粒讶空悬。风定涧头声细细,雨余谷底水涓涓。怪来爽气清人骨,过客临流思欲仙。”两首诗说的都是位于昭陵西南的九龙池。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世宗敕建粹泽亭于池上,为临幸之所。 如今龙泉不再喷水,九龙池所在位置变成民居。

第六景“安济春流”说的是南沙河。春天冰雪消融,南沙河安济桥下碧波荡漾,舟船往来,俨然一派水乡风光。安济桥为明正统年间所建,隆庆六年,朝廷为给守陵官兵和边塞驻军运送粮食,派士兵疏浚了从南沙河到通州的一百四十五里河道。从此每月有四万石军粮经水路运抵巩华城粮仓。巩华城内,有建于嘉靖年间成的行宫,为皇帝谒陵往来驻跸之所。可见此景入选,也因与皇陵有密切关联。

第七景“居庸霁雪”,说的是居庸关的冬日景色。居庸天险,天下闻名。顾炎武形容居庸关:“自南口以上,两山壁立,中通一轨”,“其旁皆重岭叠嶂,蔽亏天日”。若是一场大雪过后,崇山峻岭尽披银装,居庸景色更加壮观。崔学履《居庸霁雪》诗云:“雪后琼瑶接霄汉,云连冰玉浑幽燕”。

第八景“松盖长青”,说的是昌平州城东门外八里的松园。松园方广数里,是为皇陵养植的松柏苗木,松楸茂密,苍翠森严,成为一景。嘉靖年间俺达兵犯昌平,明朝军队埋伏在松林之中,打退了来犯之敌。崔学履诗中“本为陪陵储宰树,谁期荡寇抵干城”一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隆庆昌平州志》修成后不到八十年,明朝就亡了,“燕平八景”也遭到了破坏。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命各地修志,昌平州官福建人吴慎与奉天人耿继先仅用数月便完成了一部新昌平州志。新志调整了“燕平八景”,以“神岭千峰”和“沟崖双瀑”取代了“松盖长青”和“安济春流”,将“天峰拔萃”易名为“陵阙晴霞”,“石洞仙踪”易名为“石洞松涛”,并将“龙泉喷玉”的九龙池换成了“龙泉漱玉”的白浮泉。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