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找”回地坛公园消失的历史建筑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金瑶

2025-08-23 09:22 语音播报

封面

这就是一百年前的共和亭所在位置。地坛公园方泽坛北侧,中央民族大学学生曾昱晨用手机AR增强现实技术)软件对着一张老照片扫描,一座数字建模的精巧五角亭赫然出现在屏幕上。

地坛共和亭历史照片。(受访者提供)

这个暑假,中央民族大学组成了一支融合历史、美术设计、数字技术等多个专业的实践团队。实践团的3名指导老师、10名学生用技术手段复原了已经消失的地坛共和亭建筑,让尘封在史料中的北京的城市记忆“活”起来。

屏幕上,红、黄、蓝、白、黑的五根石柱支撑的五角亭缓缓转动,蕴含清代官式建筑和民国初期仿古建筑风格,时代特征鲜明。团队指导教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鹏介绍,这次复原得益于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编纂,学生在梳理北京地区相关史料时发现,如今人们熟悉的地坛公园曾在1925年被改造为京兆公园,并且增添共和亭”等建筑为新建景点,当时广受关注和报道,但这些建筑早已坍塌,湮灭不经。

中央民大师生制作的地坛共和亭3D复原模型。(受访者提供)

怎样才能让大家重新看见消失的古亭?实践团师生启动了数字复原工程,并与地坛公园管理处开展深度合作,不仅建立地坛史料共享机制,还带着图纸多次前往地坛实地踏勘。

“精确定位这一步骤难度最大,我们只能在不同角度和区域拍摄大量照片,再与老照片、历史地图等资料反复比对,最终确定共和亭的原址就在今天地坛方泽坛北侧十字路口处。”团队成员曾昱晨说。

历史真的活起来了!当消失的古亭通过3D建模技术真正在电脑屏幕上巍然起时,从团队师生到地坛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都不禁欢呼雀跃。学生们还精心设计了宣传折页、AR增强现实技术)动画展示页,策划与地坛公园继续合作,希望市民游客有机会通过点位标识和互动展示等多元化方式,“看”到消失的建筑,感受城市历史变迁。

这不仅是交叉学科实践育人的一种尝试,更是为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活化北京历史记忆的创造性转化。指导教师陈鹏表示,未来,学生们将继续探索蒙藏学校、南来顺饭馆等近代历史建筑在北京城市规划中的空间关系,希望有更多青年人发挥创造力,让历史活起来,把记忆传下去。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