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传家宝|一本校友录“档存永念”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代丽丽 通讯员 都禹桥

2025-08-24 10:13 语音播报


“09年秋阅,已过96岁了!大部分老同学走了!”这是抗战老兵吴江平96岁时写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校友录(延安部分)》上的手记。还有一句“档存永念”,则是希望他的后代们,能够将这最珍贵的记忆与遗产留存下来,代代相传。

在中总行未英退休支部活动站,72岁的吴天鹏对照着这份珍贵的档案,讲述起父亲在鲁艺、晋察冀时期的战斗生活,以及对老战友们的怀念。

吴江平本名吴文燕,1913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濮县(今河南范县)十字坡南西牛桥村。当地人崇尚武学,吴文燕也不例外,从小练就一身好功夫,为人更是正直豪爽、侠肝义胆。

1928年,济南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立下誓言:一定要抗日救国,为惨死的小伙伴、父老乡亲们报仇!在南京求学时,吴文燕受姐夫段君毅的影响,萌生了“谁打日本人就投奔谁”的念头。为此,他毅然离开了当时就读的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后更名为中央国术馆),转而成为二十九军军事训练团的一名学员,后又参与了七七事变南苑保卫战。

1938年10月的一天,吴江平接到军长何基沣的秘密任务,作为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友军代表去延安学习共产党严格治军的经验。到延安后,他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因其文艺天赋较高,成为二十九军军训团铁血剧团(后改为七七剧团)的骨干。领导认为文化宣传也是学习,又推荐他去了鲁迅艺术学院。

鲁艺共有四个系:文学系、音乐系、戏剧系和美术系。吴文燕进入戏剧系学习。在那里,他结识了很多文艺界的著名人士。他们的名字,都被记录在那本校友录里。

一次,老师崔嵬对他说:“文燕啊,你来鲁艺之后,我听你名字还以为你是女孩,没想到是个能文能武的男子汉!要不你改个名字吧,我看你游泳这么好,在大江大河中如履平地,不如就叫吴江平吧!”

吴文燕双手一拍:“好!从今往后,我就叫吴江平!”

在鲁艺的日子,吴江平如鱼得水,他觉得自己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明白了抗战的战场并非只在前线。以文艺为枪,用笔墨作战,同样是为抗日救亡出力。

1939年7月,吴江平和同志们一起到敌后去开辟第二战场,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战斗生活了三年。那里的条件非常艰苦,学员们不仅要进行抗日宣传,也需要跟其他战士一样开荒、挖窑洞、劳作。演出一般安排在晚上,因为天黑之后,日寇和伪军不敢出来。这些演出,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和老百姓们的抗日决心。

1942年,吴江平奉命执行任务,需要冲破日寇占据的同蒲铁路封锁线。同行的时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公安总局局长索立波同志的妻子刚刚生产,带着刚出生的婴儿过封锁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吴江平主动请缨,怀抱婴儿,英勇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安全渡过黄河。这一壮举,成为军中的一段佳话。他也被王震司令员称为“八路军中的赵子龙”。

1943年,在绥德工作期间,吴江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多年的战斗和学习,他成长了许多,更是深知——只有和人民站在一起,和群众站在一起,才能赢得未来。回望过去,他从一个只想打鬼子的爱国青年,逐渐成长为追求崇高理想的共产党人。他的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后代。

在吴天鹏的记忆里,父亲从没对孩子们说过什么大道理,但他一直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他也经常怀念以前的抗战生活,想念老战友们。吴天鹏记得,逢年过节,父亲都会去拜访他们,一聊就是几个小时。战友们笑称他“屁股很沉”,坐下就不起来;留他吃饭,他也从来不客气。这就是战争年代一起奋斗的同志们结下的深厚友谊。

父亲的年龄越来越大,身边的老战友们也陆续去世。吴天鹏记得有一段时间,差不多每个月,父亲都会收到讣告函,每次接到后,他都拿到手里,静默良久,然后念叨着老战友又少了一个……但不论严寒暑热,他一定会去参加老战友的追悼会。

2009年秋天,96岁的父亲再次翻开自己在延安鲁艺时期的校友录,挥笔写下了那段令人动容的文字。那是北京举办奥运会的第二年,父亲感慨当今的和平盛世,老战友们却看不到了……

2015年9月3日,吴天鹏和儿子应邀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两人就在正对天安门的观礼台上,现场看到雄赳赳、气昂昂的各军兵种正步走过。这一瞬间,爱国精神的传承具象化了。“这种传承,正如父亲生前所希望的,永世铭记,永世传承。”吴天鹏说。

对话传家宝

编辑:谢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