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域内的通惠河
是元明清三朝的漕运主河道
也是京杭大运河抵达京城门户终端
位于北京朝阳和通州交界的管庄
是通惠河流域唯一一处
水、陆、桥、车、船汇聚的咽喉要道
一闸(普济闸)、一河(通惠河)
一桥(永通桥)、一道(朝阳门石道)
四位一体的特殊地理位置
也使管庄成为集多种地域文化于一体
的人文景观荟萃之地
本期《档案里的朝阳》通过为您讲述管庄
这处漕运通衢的特色历史人文
展现北京朝阳持续推进
实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探索“运河文化+”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管庄,坐落在北京朝阳与通州交界处,原为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普济闸流域的村落,因住户多姓管而得名,村名最早可见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的记载。自元代通惠河开凿,数百年来,伴随着京畿漕运喧嚣,管庄成为见证南北风物的京东漕运通衢所在,也镌刻下了丰富的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
随着元代修建普济闸、明代修建永通桥、清代修建朝阳门石道,管庄成为集一闸(普济闸)、一河(通惠河)、一桥(永通桥)、一道(朝阳门石道)四位一体,水、陆、桥、车、船汇聚的咽喉要道,漕运文化、商贸文化、民俗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人文符号。
普济闸,是通惠河朝阳段流域最末一闸,元代初建时名杨尹闸,明代整治通惠河后改称并沿用至今。闸夫与农户、漕工在普济闸附近聚居,逐渐形成多个村落,管庄便由此发展而来。
永通桥因位于“(通)州城西行八里许”,又名八里桥,是北京运河古桥中最长的,也是通惠河上唯一的大型石桥,有着“长桥映月”的美景和“八里桥不落桅”的美誉。作为进出京师的要塞和漕运“舟车并举”的交汇点,永通桥的地位十分重要,与京西的卢沟桥、北部的安济桥和朝宗桥、南部的宏仁桥(又名马驹桥)并称拱卫京师的五大古桥,在清代两度见证了浴血奋战、抵御外侮的历史。
当千年运河的浪花化作烙铁的温度,一只只守护京畿的永通桥石狮在火光中苏醒。以火为笔,以史为纹,在非遗星火的淬炼下,漕运文脉在此间延续传承,如同永通桥石路上驮粮的车辙,成为时光烙印,蜿蜒入画。
在水路之交、舟车之会的管庄,中医药文化也在普济天下、传承经典中不断发展创新,在这片土地上历久弥新,与一闸、一河、一桥、一道共生共长。
如今的管庄,永通桥新旧“双桥”辉映于通惠河上,古老的石道与石狮相互守望,运河历史文脉如同流动的丹青长卷,在此缓缓展开。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将继续以运河为经、非遗为纬,编织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明篇章。
来源:北京朝阳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