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6 08:00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1934年11月24日,抗日英雄吉鸿昌英勇就义前,用树枝在雪地上写下这首就义诗。
“我生养的孩子是中国人,他是坚决抗日的八路军,一向不知道有投降二字。我宁死不能写信劝降”。1941年8月27日,为逼降抗日英雄马本斋,日军抓走他的母亲白文冠。白文冠宁死不屈,绝食殉国。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价值追求。面对日寇践踏蹂躏国土、奴役屠杀同胞,无数有血性的中国人,像吉鸿昌将军一样,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像英雄母亲白文冠一样,以民族大义和抗战大局为重,在14年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谱写了中华民族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1940年5月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与敌寇拼死搏杀,最后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弥留之际,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
1944年9月11日,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在指挥作战时壮烈殉国,“军人在大敌当前之际,当以捐躯沙场,马革裹尸为荣”,是他生前发出的铮铮誓言。
1936年8月2日,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走上刑场,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
1938年10月,面对凶残日寇围拢,八位抗联女战士毅然步入波涛汹涌的乌斯浑河,演绎了“八女投江”的壮举。1941年9月25日,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狼牙山五壮士”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悬崖。
无数抗日英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彰显民族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不会灭亡的具体例证。每一个荡气回肠、震撼人心的故事,不仅闪耀英烈的大无畏气概,更凝聚了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迸发的巨大精神力量。
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反抗日本侵略者,不只是战场上的短兵相接,还是捍卫民族尊严的精神决战。日本侵略者极其残暴,以惨绝人寰的手段屠杀中国人民,同时实施文化侵略,在东北等地实行奴化教育,企图从文化和精神层面瓦解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在侵华日军威逼利诱之下,也有汉奸走上卖国投敌的不归路,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为时代所唾弃,留下千古骂名。越是有人经不住民族大义的考验,越凸显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抗日将领赤胆忠心赴国难的崇高气节,越凸显八女投江和狼牙山五壮士誓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1938年,在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毛泽东鲜明提出:“为了民族自尊与人类正义,为了中国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决不让日本法西斯不付重大代价而达到其无法无天的目的。我们的方法就是战争与牺牲,拿战争对抗战争,拿革命的正义战对抗野蛮的侵略战。这种精神,我们民族的数千年历史已经证明,现在再来一次伟大的证明。”这是历史的总结,也是伟大的预言。14年抗战无可辩驳地表明,中华民族是当之无愧的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是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选择的不屈姿态。
一个个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名字,一声声回荡在岁月长河中的誓言,是民族精神的永恒灯塔,必将在民族血脉里代代相传。崇高的民族气节、无私的献身精神,构筑起抵御外侮的精神长城,也是托举国家前行的巍巍脊梁。
最高的丰碑在山巅,更在人心深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靠英雄诠释,也靠薪火相传。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计个人得失乃至献出生命的坚贞品格和精神境界,必将激励中华儿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抗战精神不朽,民族气节长存。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永远不可能被征服。一个流淌着英雄血脉的民族,必然会以浩然之气屹立世界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