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③ 丨没有英雄气概,何来血肉长城
北京晚报 | 记者 李霞

2025-08-27 08:00 语音播报

锐评

“今春三月十六日淮海区敌寇分兵十一路,计敌兵千余人,包围我进驻梁岔之部队,企图以铁壁合围全部歼灭我军……战至下午5时,终全部殉国。此我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全部,连长白思才、副连长石学富、政指李云鹏、文教孙尊明、排长尉庆忠、蒋员连、刘登甫等以下计82人,无一投降者,无一生还者。”1943年7月5日,时任新四军军长陈毅发表《新四军在华中》,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苏北淮海抗日根据地刘老庄的一次惨烈战斗。

这场战斗,4连以全体牺牲的代价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战后第三天,4连重新组建,被命名为“刘老庄连”。在抗日战场,“刘老庄连”战士英勇杀敌,屡建功勋。

以百敌千,以弱战强,刘老庄连战士的英勇与顽强,展示的正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插图 李嘉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何谓“决死”?彼时之日本,有“东方一等”的军力和经济实力,是名副其实的帝国主义国家。同时期的中国,百年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沼泽中挣扎,历经列强入侵、军阀割据混战,已然千疮百孔、积贫积弱。中国最终赢得这场实力悬殊的“决死”之战,靠的是全民抗战的爱国斗志,靠的也是无数“刘老庄连”战士与敌肉搏而不退却、明知不敌也要毅然冲锋的亮剑精神。

因为不畏强暴,才会背水一战;因为血战到底,才有胜利希望。

“凡有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七七事变爆发时,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迅即向全军发出命令。1937年7月28日,日军对北平南苑发动猛攻,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率部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用生命践行了守土抗敌的铮铮誓言。

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告急,谢晋元团长奉命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后撤。战斗打响之前,谢晋元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冒着敌机轰炸、追兵将至的危险,指挥部队转移撤退,被一颗炮弹夺去生命。朱德悲痛地写下缅怀诗篇:“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

1943年4月,300多名日伪军进犯北京房山十渡地区。八路军一个排奉命在老帽山一带阻击。因寡不敌众,14名战士牺牲;最后6名八路军战士退至山顶。他们誓死不当俘虏,纵身跳下悬崖。

何谓英雄?英雄就是面对外敌入侵时义无反顾地拿起武器、冒着敌人的炮火毫不畏惧地冲锋陷阵、不幸被捕或被包围后从容赴死,就是面对强敌不会低下的头颅和永远挺直的脊梁。

14年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超3500万军民伤亡,一抔热土一抔魂。多少将士前赴后继,留下“魂魄毅兮为鬼雄”的不朽篇章,写就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多少将士流血牺牲,最终铸就“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历史走了多远,英雄始终是中华民族图谱上的精神坐标,始终是华夏历史长河里醒目的灯塔。8月16日晚,《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名单揭晓,英模部队“刘老庄连”荣获“特别致敬”。在节目现场,“刘老庄连”官兵代表发出新的誓言:“在祖国召唤的时候,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也会用我们的生命,去守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去捍卫人民的幸福安康!”

这是新一代“刘老庄连”战士的心声,何尝不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意志。敬爱英雄、尊崇英雄、争做英雄,定会英雄辈出,继续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系列评论

编辑:李霞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