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08:00
“一定能战胜敌人,靠的就是信念。”1943年1月,河南滑县19岁的青年李登月毅然参加八路军。不久,李登月参加突围战斗。敌人的子弹和炮弹不断袭来,他和战友伺机反击,最终突围成功。8月16日晚,已是百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李登月入选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说起当年为什么毫无畏惧,老人一句“必胜信念”掷地有声。
14年抗战,多少年轻的士兵,像李登月一样,在战火的淬炼中成长为真正的钢铁战士;像李登月一样,“半生披着战场的硝烟,一生迈着必胜的步伐”。
因为心怀必胜信念,中华儿女才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从来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
抗战初起,当日寇铁蹄践踏东北,当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对整个中国虎视眈眈,当国民党部队与日军交锋节节败退,一部分中国人心里并非没有迷茫苦闷乃至消极悲观。1937年10月,日本内阁制定《处理中国事变纲要》,即狂妄宣称:“军事行动的目标,在于使中国迅速丧失战斗意志。”
抗战能取得胜利吗?往哪里走才能取得胜利?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成为中流砥柱,重新点燃全民族抗战的胜利火光,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窑中对谈”中就斩钉截铁地指出,“我们深信,中国人民是不会向日本帝国主义屈服的。我们深信他们会把他们的巨大潜力动员起来,投到抗日的战场上去的,他们会全力以赴地去对付侵略者的挑战。在这场斗争中,最后胜利必定属于中国人民。”
1938年7月1日,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有力驳斥了甚嚣尘上的“亡国论”“速胜论”等论调,鲜明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重要论断。这束来自延安窑洞的灯火,为抗日战争廓清了认知迷雾,更加坚定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血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必胜信念,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绝不退缩;必胜信念,就是战士赴汤蹈火的动力;必胜信念,就是创造战斗奇迹的武器。
1937年9月,八路军在山西平型关歼灭日军1000多人,取得了全民族抗战以来的首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9年11月,八路军在河北涞源黄土岭伏击日军,击毙日军高级指挥官中将阿部规秀。“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不仅引发日本军政界的恐慌,也荡涤了日寇侵华以来国民党军内部的悲观失败情绪。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卓绝的战略相持阶段,日寇在华北穷凶极恶地推行“囚笼政策”,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投降派也大肆招摇,一时间抗战信心蒙尘。“那就打一个大仗,给敌人来个总破袭,打出中国人的勇气!”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拍案而起。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发起气势恢宏的“百团大战”,短短3个半月,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没有必胜信念,何来抗战到底?没有必胜信念,哪有最终胜利?心怀必胜信念,才会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才会有成千上万的将士视死如归前赴后继,在漫长又艰苦的抗战过程中百折不挠,在一场场殊死搏斗中咬牙坚持,以铮铮铁骨令日寇闻风丧胆。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战胜黑暗、进步必将战胜反动,这是14年抗战得出的历史结论。永远不能忘却的是,在这场事关人类命运的大决战中,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胜利来之何其不易。
在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现场,李登月老人动情地表示:“为抗日战争牺牲的烈士,向他们致敬”。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弘扬和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在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中,继续以必胜的信念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披荆斩棘,以坚忍不拔的强大意志力应对一切重大挑战,不断从一个胜利迈向另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