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5 14:22
位于雄安的古州城
曾是汉唐时期鄚县县治、
唐代莫州州治所在
“长安二千三百里——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展
130余件(组)文物亮相
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8年来的
重大考古成果首次得到系统展示
不可貌相的陶量
实证雄安两千余年建城史
谈到本次展览中的“重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雄安考古队队长何岁利首推
一只看起来“灰头土脸”的陶器。
2021年,考古队在发掘
古州城遗址2号城址护城河时,
发现了多片灰陶残片。
文物修复师复原了它原本的形态。
这是一只陶量,容积为2067毫升,
相当于汉代的1斗(即10升)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标准得到了具象。
在陶量外壁靠近口沿处,
“都乡定里”4个刻画字符格外清晰。
“都乡”是秦汉时期
郡县治所所在的行政单位,
“都乡定里”陶量的发现,
意味着古籍中古州城
作为当时鄚县治所的记载,
得到了考古实物的印证。
看似不起眼的陶量,
实证了雄安两千余年的建城史。
气韵生动的龙首
唐代“瑞兽”修复后展真容
2024年10月28日,
在古州城18号建筑遗址
西北侧区域,
两件陶质龙首相继被发现。
它们的出土状态不容乐观,
其中一件已经碎成上百块。
考古队将该区域整体打包套箱,
第一时间送回考古方舱,
在室内环境下进行
清理、保护和修复。
经过科技考古工作者
半年多的努力,
千年龙首复现真容。
鼻似象,眼似兔,
耳似牛,面似麒麟……
龙首的造型兼容并蓄,
结合了大量瑞兽的特点。
唐代的龙形象还不是
封建王朝集权的象征,
而是作为一种“灵物”和“瑞兽”,
主要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贯穿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通过技术手段,
龙首制作的更多细节浮现。
陶土原料中掺入了秸秆等
有机羼和料及碎陶块;
制作过程中,陶工的一枚指纹
永久留存在龙首表面;
工匠还为龙首绘制了
“黑眼珠、绿眼线”,
黑色是含锰颜料,
绿色是含铜颜料;
龙首表面施以大面积的
含铅白色颜料。
“我在长安城遗址工作了20多年,
都没有发掘出这样完整的
陶质龙首。”何岁利说。
根据龙首的各项特点推测,
它们应当曾是
大殿屋脊上的垂兽或戗兽。
一脉相承的瓦当
连珠纹被创新发展为两圈
古州城呈十字街布局,
形同唐长安城的一个里坊。
虽然远在都城2300里之外,
这里出土文物的特征,
依然与都城有着紧密联系。
展厅中,一个展柜直观对比,
呈现了唐代莲花瓦当
在制作技法上的传承与创新。
唐代,在传承的基础上,
州城进一步实现了文化的发展。
唐长安城与古州城的莲花瓦当,
都采用莲蓬、莲花瓣、连珠纹的
图案组合。
不过,莲花瓣微微高出底面的
浅浮雕手法,多见于长安城,
古州城的莲花瓣则明显突出;
花瓣周边的连珠纹,
出自长安工匠之手的仅有一圈,
而古州城工匠
将它创新发展为两圈。
在对比过程中,细节体现着
整个汉唐时期国家的强大向心力。
雄安新区考古工作系统展现
古州城遗址与鄚州城遗址
均为古代鄚(莫)州
不同时期的城址。
鄚城(今日古州城),
从汉至隋,
为鄚县县治所在(鄚县城)。
唐景云二年(711年),
瀛州的鄚、任丘、文安、清苑
以及幽州的归义共五县
改为隶属鄚州。
鄚城作为鄚州治所,“升级”为
鄚州(后称“莫州”)州城。
后来作为“燕云十六州”之一,
一度归属契丹政权二十余载。
五代时期,古州城
因战乱与洪水废毁。
鄚州城由今日古州城遗址位置
迁转至今日鄚州城遗址的位置,
并历经宋、金、元、明、清代
沿革至今。
如今,遗址部分外城城墙
仍存于地表之上5至8米。
1976年,古州城遗址
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
陆续进行过数次考古调查。
自2017年起,
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
在白洋淀畔展开了系统性考古。
此次展览上亮相的珍贵文物,
正是对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
8年来考古工作最系统、最全面、
最深入、最丰富的成果展示。
目前在雄安新区共发现了
263处遗存、8座古城。
对雄安新区的
考古发掘工作仍在继续。
■地点:中国考古博物馆临展厅(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南门)
■展期:至11月28日
■票价:1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