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万事皆问“有用”否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徐晓

2025-08-26 09:30 语音播报


不知何时起,许多人在做事前,习惯了问上一句“有用吗?”考一个能写入简历的证书,选一个好找工作的专业,参加一场能扩展人脉的聚会……凡有用者,自可速速行动,至于无用者,则要纠结一番,多半就此作罢。

万事皆问“有用”否,反映了人们对显性价值的期待。可若事事皆把眼前利益放在首位,功利味儿难免就重了。诚然,遇事考量利益得失、寻找最优路径并无不可,但将之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将所谓“无用之事”全都排除在外,那么本该五彩斑斓的生活,就会异化为数字多寡或效能高低的内卷游戏,枯燥无趣不说,还“压力山大”。

哲人有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无用也是一种用,而不是无”。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功利主义这条单维度的标尺,哪能衡量出所有价值?那些浪漫美好的事物,比如春花秋月、琴音茶香,似乎并无用处,却为多少人带来欢愉与治愈;再看那些至为重要的价值,比如情感、尊严,说起来都不能“当饭吃”,又有多少人为之努力。正如此前大热的影视作品《我的阿勒泰》里,那句打动了许多人的话——“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

“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无用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时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影响之大,殊可惊人。”这不只是许多人共有的生命体验,更有深刻的道理蕴含其中。所谓“有用”“无用”,从来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种种眼下确凿的结论,莫不出自个体的眼界、世俗的标准,又有多少能逃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事实上,“有用”往往标定着目之所及的效能,而“无用”则可能蕴含着超越当下认知范围的“潜功”,在世事变迁之际最能彰显意义。

置身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为外在的目标匆忙奔走久了,谁都需要歇歇脚、喘口气。正如常被人提及的“无用”之书、“无用”之学、“无用”之景、“无用”之事,看似对于目标没有直接帮助,其实是人之内心不可缺少的丰盈与成长,亦是“张弛之道”的必然要求。人生路长,时而顺遂平稳,时而坎坷波折,唯有滋养内心,方能越过万千丘壑。

人之一生,若论终点无不殊途同归,是以,更重要的从来都是过程,是体验,是经历的丰富与内心的充盈。最珍贵的那些部分,恰恰是无法被“有用”二字简单定义的。参透“无用”之用的智慧,活得有情有趣、自在丰盛,也许更能体会“人间值得”。

杂谈万象,文论是非

编辑:郑宇飞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