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 08:00
“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今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如此殷殷叮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止一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伟大抗战精神,是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勠力同心、浴血淬炼的精神丰碑。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他们的英勇事迹值得永远铭记,他们创造的抗战精神必须代代传承。
身为一名中国人,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对中华大地的侵略和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和屠杀;不能忘记杨靖宇、张自忠、左权、彭雪枫等将领为国捐躯,不能忘记无数战士不畏牺牲、奋勇杀敌;不会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不会忘记只有万众一心才能战胜敌人的道理。
伟大抗战精神,是支撑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精神力量,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经济基础,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围堵,老一辈建设者奋起直追,让抗战精神在祖国建设征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钱学森冲破美国重重阻挠毅然回国,陈赓大将曾问他“中国人自己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霸气回应:“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豪言壮语与当年“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壮志一脉相承。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在茫茫大漠中攻克原子弹核心技术,在一次航弹试验时,冒着生命危险抱起摔破的原子弹碎片,由此受到致命的核辐射伤害,此与将军为国家战死沙场何异?新中国的保卫者、建设者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转化为突破封锁的决心,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转化为攻克难关的毅力,随之诞生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与抗战精神交相辉映。
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弘扬抗战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
步入新时代新征程,前进道路上,有多少硬骨头要啃、有多少难题要破、有多少实事要办。越是艰难险阻,越需要昂扬的爱国热情,越需要一往无前地冲锋陷阵。无论在祖国边疆前线,还是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华儿女依旧以必胜的信念,在不同战线上释放抗战精神的光芒。喀喇昆仑高原上,不满19岁的陈祥榕在边防斗争中壮烈牺牲,践行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科研工作者为解决“卡脖子”难题日夜攻关,脱贫攻坚战场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抢险救灾一线坚定逆行……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爱国敬业、发光发热,就是对伟大抗战精神最生动的传承,就能在传承中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代代传承,需要有更多年轻人接受抗战精神的洗礼。在百团大战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待青少年要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这是对青少年的勉励,也是对抗战精神代代相传的嘱托。令人欣慰的是,各地青少年纷纷走进抗战纪念馆,与英烈“对话”,坚定了“强国有我”的信念。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前进的道路上,必然有风有雨,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更好传承发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奋进是最深的致敬。让我们不忘来时路,不忘肩上担,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力量,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