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放大镜”】三个瞬间,展示中国军队的脊梁
2025-08-27 08:4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前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中,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刘老庄八十二烈士3组抗战群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动展示了80多年前中华儿女在绝境中的铮铮铁骨:“宁死不屈,是我们的脊梁。”

狼牙山五壮士最后一跃:

宁死不屈的骨气

“之前是在课本上知道他们的壮举,今天看到这组雕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敌人’。”站在“狼牙山五壮士”雕塑前,21岁的大学生张宇航仰头望去,五壮士目光坚毅、身姿挺拔地站在“狼牙山”上,仿佛下一秒就要砸出手中的石块,喊出那句震撼山河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1941年秋,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规模空前的“大扫荡”。3500余名日伪军扑向狼牙山地区,企图围歼八路军主力和当地群众。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数万群众转移,第6班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名战士主动请缨担负后卫阻击。他们利用险要地形,击退敌人一次次冲锋,为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为将敌人引至大部队撤离的反方向,他们毅然选择走向绝境,一步步战斗至地势险要的狼牙山棋盘陀顶峰。当退至三面绝壁的顶峰,他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砸毁枪支,面对敌人“缴枪不杀”的威胁,毅然走向悬崖。马宝玉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纵身跃下,其余四人紧随其后。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但身负重伤。

雕塑旁的展柜中,一幅木刻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以质朴的线条还原了战斗瞬间;宋学义使用过的腰卡实物上,磨损痕迹烙印着那场绝境中的坚守;跳崖处的黑白照片,见证着五壮士毅然决然的选择。

在生死抉择面前,五壮士选择“不屈的骨气”,是对“掩护任务必须完成”的绝对忠诚,是“不做俘虏”的民族尊严。对他们而言,信仰比生命更重,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甘愿奉献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乌斯浑河的“纵身一跳”:

江水中的“巾帼绝唱”

在《八女投江》国画前,参观者仿佛能听见密林中的松涛与枪声,看到8位女战士相携走向乌斯浑河,而她们的身影定格成永恒。

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在牡丹江下游与日军激战,妇女团的8位战士随第五军一师行动。10月的一天,部队突围至乌斯浑河岸边时,遭遇日军突袭。指导员冷云发现大部队被日军火力压制,当即带领胡秀芝、杨贵珍等7名女战士向日军开火,将敌人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她们依托河岸边的树丛顽强阻击,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直到被日军逼至河边。

乌斯浑河的名字在满语里是“凶狠的河流”之意,时值深秋水温接近冰点。面对日军的逼近,冷云高喊“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不当俘虏!”随即带领战友们挽臂踏入江心。年仅13岁的王惠民是队伍里最小的,却紧紧攥着枪不肯松手,与姐妹们相互搀扶着走向深处。她们的歌声在白山黑水间回荡:“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在展馆的留言簿上,来自黑龙江的王女士留言道:“八女投江的故事,我从小听到大。今天看到展览,更深刻地感受到她们的伟大。”12岁的萌萌写道:“她们明明可以害怕的,可她们没有。以后我遇到困难,也要像她们一样勇敢。”稚嫩的字迹里,藏着一个孩子对“英雄”最朴素的理解。

她们是母亲、是姐妹、是女儿,但在国家危亡之际,她们更是英勇无畏的战士。8位女战士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大义,什么是民族气节。

刘老庄的“全员战死”:

集体的不屈宣言

一张泛黄的《解放日报》刊载着陈毅撰写的《新四军在华中》,介绍了1943年3月18日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将我们拉回到那场惨烈的战斗中。

1943年春,日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发动“扫荡”,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4连奉命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3月18日拂晓,82名战士在刘老庄附近与1000余名装备精良的日军遭遇。从当时的情况看,4连要更好地保存自己,更多地杀伤敌人,最好是进驻刘老庄,以房屋、院墙等有利地形作掩护,据村固守。但指战员们考虑到村内还有不少没来得及撤离的群众,战场摆在村内,伤亡最多的还是老百姓。因此,连队坚持把阵地选在村外的交通沟一线。

前来“扫荡”的日本军队装备精良,配有骑兵和炮兵,携带有山炮、九二步兵炮、迫击炮和掷弹筒等重武器。他们分多路发起冲锋。4连战士依托断壁残垣顽强抵抗,从拂晓打到中午,击退敌人五次进攻。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捅、枪托砸、石块投;前沿被突破后,战士们与敌人展开巷战、肉搏,连长白思才中弹后继续指挥战斗,指导员李云鹏腹部中弹后仍高呼战斗口号。至黄昏时分,82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毙伤日军170余人。

从泛黄的报道中移出目光,便可看见一张照片:4连指导员李云鹏,年轻的他眼神中透着坚定与从容。旁边,是他战斗前写给家人的平安信。硝烟散尽,铅印字体早已褪色,但82名战士用生命写就的壮歌从未沉寂:“82人对抗1000余人,没有奇迹,只有必死的决心。他们的牺牲,为抗战保留了火种。”面对强敌,4连战士们没有一人后退、血战到底,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以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

狼牙山的陡峭悬崖、乌斯浑河的滔滔河水、刘老庄的斑驳墙壁,它们都深深铭记着80多年前,无数先烈以生命为代价捍卫了民族尊严。他们的英勇事迹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那段奋起抵抗的悲壮历史,永远铭记先烈们的不屈气节,矢志不渝地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作者: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