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传家宝|开国少将手书连接两代人烽火岁月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代丽丽 通讯员 支旭欣 美编 温辉 吴薇

2025-08-27 11:34 语音播报

热点

“这是父亲的手书,是写给我的第一封家书。”成健轻声说道,“也是他送我当兵上战场时的要求和期望。”

如今,纸张早已褪色,但那遒劲的字迹依旧清晰,仿佛凝固了父亲彼时的坚毅。“你去当兵……是为了保卫我们伟大祖国的安全和世界人民的革命。”父亲1967年底写给他的手书如同一座无声的桥梁,连接着两代军人的烽火岁月。

成健的父亲成少甫出生在河南商城一个贫苦农家。九岁那年,母亲和两个胞弟相继病逝,尚在襁褓的幼弟也被迫送人,少年成少甫不得不随父亲背井离乡,到县城谋生。1929年,成少甫听闻家乡爆发农民起义,得知共产党是穷苦人的救星,立刻决心投奔红军。

参军时,成少甫还不满12岁。因会读书写字,被选为宣传队长,带领一群年纪相仿的“红小鬼”,贴标语、做宣传、发动群众,为红军扩红筹粮。有一次,成少甫因伤重留在老乡家休养,老乡怜他年幼,想留他做儿子,成少甫得知后心怀感激,但想到自己“要将革命干到底”的参军誓言,最终坚决要求归队。正如他后来在自传中所言:“从当红军的第一天起就认定共产党,生死跟党走。”

在成健心中,父亲成少甫戎马一生,早已百炼成钢。但他记得有一次父亲教他唱《松花江上》,当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这位素来刚强的军人竟然哽咽,泪水抑制不住地流下来。

那是成健第一次看到父亲落泪,多年后他才明白,那泪水是穿越烽火硝烟的记忆洪流,是父亲心中永不愈合的家国伤痕。

那是1943年秋天,穷凶极恶的日寇集结四万余重兵,对晋察冀根据地发起毁灭性“大扫荡”,时任八路军42团团长的成少甫,奉命率部坚守在神仙山控制“制高点”,配合外线部队打击日寇。

当时,神仙山作为根据地心脏,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然而敌我力量悬殊,成少甫手中仅有六个连约八百名战士。面对强敌压境,他依托神仙山天然屏障,巧妙设置“地雷阵”,并组成战斗组轮番袭扰,打得敌人仓皇撤离,粉碎了日寇的首次围攻。敌人很快又调集四千余兵力,以闪击战术发起第二次猛扑,企图将已返回山区的边区机关、学校、医院和群众一网打尽!成少甫接到命令:掩护所有后方人员分头突围!

夜幕笼罩,四周火光点点,枪声密如急雨。直到深夜十点多,侦察员终于带回希望:西南方向发现两三里宽的空隙!附近还有我方骑兵团活动!成少甫当机立断,“突围!”队伍在42团的严密护送下,安全跳出敌人包围。

在庆祝“反扫荡”胜利大会上,边区首长亲自授予42团一面锦旗,上书七个大字:“神仙山的保卫者”!

从“红小鬼”到共和国开国少将,成少甫在浴血征战中千锤百炼,用英勇果敢、出生入死诠释了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而他也将这份担当继续向下一辈传递。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侵越战争升级,应越南党和政府请求,中国毅然伸出援手。

那是1967年冬天,成少甫下班回到家,突然问向15岁的儿子成健:“想不想当兵?”成健不假思索地答:“想!”“敢不敢去打仗?”“敢!”“不怕死么?”“不怕!”

一连三个干脆利落的问答,掷地有声。

听罢,成少甫缓缓说道:“好,当兵就是为了打仗,上前线最光荣。”妻子听后,心疼儿子年幼,试图劝阻,但他目光坚定,语气不容置疑:“我当红军时还不到12岁,现在孩子都15岁了,不算小了!”

办理征兵手续时,成少甫的老部下看成健身形单薄,便私下商量留孩子在身边。成少甫毫不犹豫地回绝:“孩子是上战场打仗去的,你那有仗打吗?”没过多久,一位老战友再次建议让成健去首都警卫师当兵。听闻是在天安门前站岗,成健瞬间心动。成少甫却严厉地对儿子说:“当关系兵没出息!”

于是,父亲两次拒绝老战友的关照,坚决送成健上战场。成健临行前夕,父亲郑重提笔,写下那封临别手书。“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信中字句关乎责任与气节,字字浸透着战火淬炼的刚毅。

1968年新年后,成健带着父亲的嘱托踏上通往越南的征程。面对美军战机的狂轰滥炸,他与战友用精准的炮火和视死如归的信念,打出了国威军威,捍卫了世界和平。

凝视手书,回首征程,成健更加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让儿子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接受战火洗礼,在生死考验中锻造意志与忠诚,这不仅是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军对革命事业的赤诚延续,更是一位父亲对子女最深沉的期望——将最宝贵的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对话传家宝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