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剪铭记台胞赤子情
北京晚报·五色土 | 记者 张玉瑶

2025-08-27 21:30 语音播报


一把有些生锈的德制手术剪,两片同样生锈的手术刀片,静静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一块小小的四方透明的展台上。它们所在的这片展览区域讲述的是台湾同胞支援抗战的故事,而这把手术刀的主人,就是当年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战的台胞林思平。

林思平用过的手术剪及手术刀片   图片提供  张玉瑶

林思平原名卢道龙,1917年出生于台湾省嘉义县。日据时期(即1895年至1945年台湾被日本帝国殖民统治时期),台湾本省人是“二等公民”,被迫接受奴化教育。林思平父亲始终给他教诲:“我们是中国人,祖籍是福建。”这句话也让他记住了根在哪里。

1935年,林思平以公费生的身份来到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留学,但他并没有忘记家园,他曾用隐形墨水在家书中写道:“东京的樱花再美,也遮不住台湾同胞眼里的血泪。”

林思平在日本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他加入了共产国际在日本的秘密组织,接受进步思想,与同仁暗地开展反战宣传。1941年,有一个到中国大陆游学的机会,他毫不犹豫报名参加。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回到大陆,才能找到自己的根。

初次来到大陆,他亲眼看到正在艰苦抗战、贫弱交加的祖国,看到无数百姓在困苦中挣扎,他既悲伤又震撼,下决心要和同胞一道,把侵略者赶出去,救祖国于危难之中。1943年,在怀有反战思想的日本教授的协助下,林思平放弃博士学位,毅然同妻子林琼琚离开生活优渥的日本,以医官身份进入中国大陆。他来到太原铁路医院参加抗日救护,并在医生身份的掩护下,为抗日根据地军民提供了大量奇缺的医用器械和药品,还掩护过一些地下党的干部。

林思平

不幸,频繁的进步活动引起了日本人的怀疑,情况危急之下,党组织通知林思平赶快离开。在台胞苏子蘅(后曾任台盟主席)的协助下,林思平来到了晋察冀边区,加入了八路军。也是在此时,为了躲避追查,他和妻子互换姓氏,化名林思平,妻子则改名卢莉。“思平”,即是思念和平,望台湾光复之意。

在晋察冀边区,林思平被安排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外科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原名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1938年白求恩带援华医疗队来到这里,次年不幸以身殉职,为了纪念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医院以他的名字命名。

林思平继承了白求恩的遗愿,在医疗岗位上利用所学知识发光发热,服务抗战军民。他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了24年,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克服战地医院各种各样的困难,开展大大小小的手术,挽救了众多军民的生命。

解放战争中,林思平更是自请长缨,带着医疗队奔赴前线,作为一名战地医生,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同将士们一起转战,参与了华北地区的所有重大战役。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成为华北军区声名在外的外科专家。

1949年的一天,华北军区卫生部通知他,立刻准备给一个病人做手术,并由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给他做助手。林思平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手术,认真做了检查,确定是急性阑尾炎,只用了十五分钟,就娴熟地完成了手术。事后才知,这位病人是刘伯承司令员。刘伯承解释说,担心术前告诉林思平,会让他紧张。林思平感谢刘伯承的体贴和鼓励,并表示,不管为谁手术,只要是病人,都会做到细心周到。

还有一件奇事,发生在太原战役中。一位野战军团长被流弹炸伤左腿,已无知觉,团长本人和其他人都认为这条腿保不住了,只能锯掉,可林思平认真检查后,发现骨头虽断,但动脉还贯通,还能摸到微小的脉搏。于是他耐心地一点点取出弹片,接好骨头,继续恢复治疗。他判断得很准确,几个月后,团长果然可以拄拐行走了。临行前,团长拿出一本日语字典,说他有一次因肺部中弹昏迷,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救了他的命,还送了他这本字典,为表达谢意,现在送给林思平。林思平接过一看,扉页上赫然写着“卢道龙”三个字,哈哈大笑说:“我就是卢道龙呀!”团长也哈哈大笑:“这是你第二次救我的命了!”

从台湾嘉义来到太行山,在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林思平怀抱的是一腔朴素的报国热忱。妻子卢莉跟随林思平来到大陆后,条件艰苦,还要带着幼子随部队四处征战,但她并未有怨言,与丈夫携手度过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

林思平对故乡台湾、对祖国的深情殷殷可鉴。林思平之子林天民记得,父亲常常给他讲在根据地时的事情,一些“老八路”来家里做客,也会对他讲起父亲当年的趣事。父亲刚回大陆时,普通话还说不好,一着急就会迸出台湾家乡话,同事们开玩笑说:“你是中国人,中国话都不会说。”林思平就会红着脸反驳说:“台湾话也是中国话!”

新中国成立后,林思平继续奋战在医疗战线,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贡献,为解放军培养了大批军医。步入老年后,他和妻子参与到两岸交流工作中,向在台湾和日本的亲友宣传新中国的成就,让他们了解这片热土。

1991年,林思平在日本因病去世。按照他的遗愿,骨灰被带回到他生活战斗几十年的大陆。他用过的手术剪和手术刀片也留给了大陆。 

烽火存证——文物里的抗战故事

编辑:姜宝君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