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06:46
北京这座“博物馆之城”正在拔节生长——沿北京中轴线、长安街两条关键轴线,地标性大馆穿珠成链;由中心城区向外延伸,中小型博物馆各美其美,一幅纵横有序、经纬交织的文博地图徐徐铺开。
国家自然博物馆“时空和鸣——解密达·芬奇的艺术科技与自然韵律”展览吸引观众驻足。
目前,本市拥有246家备案博物馆、56家类博物馆,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过去一年,北京地区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展览,累计接待观众约1亿人次。
国字号大馆跨界增实力
中轴线南段东侧,国家自然博物馆迎来暑期参观热。
人形机器人、球形飞行船、巨型弓弩……“时空和鸣——解密达·芬奇的艺术科技与自然韵律”展览上,观众在一个个复原模型前驻足,感受达·芬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是我们首次通过社会化办展的形式,引进自然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展览,甄选馆藏70件动物、植物、古生物和岩石矿物等精美标本,配合达·芬奇的画稿、机械发明复原模型等一起展出,提升展览的科学内涵。”展厅里,国家自然博物馆党委书记万士林解读,该馆首次尝试“探索看展览”互动设计,观众可通过科技互动设备,体验AI(人工智能)导览、解密互动、数字文创等内容,提升观展趣味。
“达·芬奇特展自6月开幕以来,参观人数已突破15万人次,远超预期。”万士林介绍,包括这场展览在内,该馆正在不断提升“软实力”。以品牌活动“博物馆之夜”为例,今年该馆将活动时间由原本的一周延长至一个月,系列科普内容同步升级。暑期共开设25个夜场,提供延时服务75个小时,接待观众4.3万人次。
中轴线延长线上,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建筑面积将是目前展馆的10倍,展览面积将达6万平方米。为了配合新馆建设,该馆也在增强“硬实力”。“目前,馆藏标本正以每年约3万件的速度增长,预计2029年新馆开放时将达到60万件,2035至2040年间有望突破百万件。”万士林说,未来,新馆将建设成为南中轴地区博物馆群的文化地标,持续发挥国家馆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小而美”博物馆持续推新
历经10余年改造,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今年5月重装亮相,推出两场重磅展览“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和“汉风轪华——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开启一场穿越2000余年的南北对话。
走进博物馆,穿过下沉式廊道,观众流连于展厅之间,细细欣赏原装陈列的“黄肠题凑”、“镇馆之宝”鎏金铜铺首、西汉轪侯家的“宴飨”等展品。
“改建后的博物馆建筑面积达7600平方米,展陈面积2800平方米,依托‘黄肠题凑’高等级葬制及其出土玉器、漆器、铜器、丝织品等千余件文物,系统展示汉代广阳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馆长杨志国介绍,尽管博物馆规模不大,但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为了回应观众热情,这个暑假我们不设闭馆日。平日客流每天在700至800人,周末客流约2500人。开馆3个多月来,已接待观众近13万人次。”
“我们致力于将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打造为北京地区汉代文明展示中心,让更多人了解北京在汉代的历史地位与文化积淀。”杨志国说,“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即将在本月底闭展,该馆还会更新展览,展出来自汉阳陵的众多文物,“明年,我们计划推出多个汉代主题展览,持续丰富公众文化生活。”
“馆城融合”盘活文博新业态
最近,京城博物馆都在忙着“过节”。正值2025北京博物馆季研学月,各区纷纷推出研学主题游路线,博物馆主动融入城市生活,邀请公众在行走中触摸历史、对话今朝。
“我们首次打造博物馆季这一‘城市节日’,将持续至10月,持续推动博物馆与科技、旅游、商业、演艺、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白崇说,“馆城融合”发展,是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最大的亮点,“随着北京地区博物馆数量不断增长、类型逐渐丰富,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文化供给能力将持续增强。”
打造多元“城市节日”的同时,“博物馆之城”的空间布局也在不断完善,一批重点博物馆相继开放。例如,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自2023年底开放以来持续推出爆款展览,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今年6月面向公众开放,城市副中心不断“上新”文化地标。目前,中国长城博物馆正在改扩建中,预计2026年底具备开放条件。
近年来,本市持续统筹盘活资源,引导高校博物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国有企业特别是老字号建设博物馆,倡导以民间收藏、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小型收藏馆、展示馆开放。“我们将加大对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扶持力度,使‘私家珍藏’走向‘社会共享’。”白崇说,古都北京将增添更多的博物馆文化服务新业态,不断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读懂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