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传家宝|老相册里藏着母亲一生赤诚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代丽丽 通讯员 都禹桥 美编 温辉 吴薇

2025-08-28 10:48

胜利

见到记者后,刘晓华小心地捧出一本相册。相册的封面看起来颇有些年头,但保存得很好,里面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许多老照片。

“这就是我母亲。”刘晓华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道。照片里的人穿着笔挺的军装,笑容灿烂。

“这件军装是她一生的挚爱。”刘晓华的声音饱含深情,“甚至在她离开的时候,也是穿着这件军装。对母亲来说,那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她一生的信仰。”

从相册里的一张张老照片说起,刘晓华讲述了母亲王真伦的故事:王真伦1917年在宁波出生,因为学习成绩优秀,又有特长,被保送到上海东南体专附中学习。1938年,面对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局势,每一位热血爱国青年都渴望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王真伦与妹妹约定,一同前往革命圣地延安,投身抗日的洪流。

在相册里的一张家族大合影中,年少的王真伦和妹妹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戴着当时流行的领巾,并肩站在最中间的位置。两人虽面庞稚嫩,目光却无比坚定。然而,令人悲恸的是,志愿还未来得及实现,王真伦的妹妹就在乘船从宁波前往上海时,不幸遭遇日军飞机轰炸,全船无一人生还。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让王真伦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国仇家恨”这四个字的重量。

王真伦只得只身踏上前往延安的征途,成为万千爱国青年中的一员。“那时的延安,是黑暗中的一盏灯。”刘晓华说,母亲经常提起那句当时在青年中广为流传的话:“打断骨头连着筋,爬也要爬到延安城!”

到延安后,王真伦脱下学生装,换上宽大的粗布军装,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成为通信兵分校第13期学员。通信兵,是战场上的“耳目与神经”,他们以电键为枪、以电台为阵地,是连接前线与后方的关键纽带。王真伦作为新华社首批女见习报务员之一,在破旧简陋的机房里、嘈杂的信号中抄收战场的捷报,将《解放日报》的抗战纪念宣言传向全国。

不仅战斗工作危险,生活更是艰苦。当时延安缺粮少药、衣食紧张,王真伦和战友们不得不自己纺线、织袜、种菜、养鸡,什么事都得亲力亲为。

刘晓华曾问过母亲,那时候觉得苦吗?母亲只是笑笑,抚摸着旧军装,回答道:“苦是苦的,但心是热的!”

1942年,已经投身抗战烽火四年的王真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份信念,成为她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相册翻到后面,照片里的背景越来越丰富多彩,但不变的,是王真伦始终笔挺的军人姿态。刘晓华说,母亲从第一次将军装穿在身上起,“军人”二字便深深融入她的血液里。哪怕后来转业退休,她依然是一名随时待命的战士。

刘晓华继续回忆着:母亲始终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这是从延安时期就养成的习惯。衣服袜子打补丁是常态,即便家人屡次劝她换些新的,她都不同意,觉得那是一种浪费。

最让刘晓华佩服的,是母亲身上的那股韧劲。母亲突发脑梗后,医生建议加强锻炼,于是母亲就每天坚持,风雨无阻,哪怕在滴水成冰的冬天,她也会出门走步、做操。

刘晓华说,母亲还有着军人的大格局,总是为别人着想。1955年,从军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几十年间,她总是把好的机会让给别人。家人对此不解,她却说,身为军人不该只考虑自身的利益。

母亲骨子里流淌的军人血液,也传承到刘晓华身上。16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通信兵,继承了母亲的岗位与使命。一次,刘晓华从部队回家探亲,原以为等待他的会是母亲的嘘寒问暖,结果刚一进门,母亲就说,“你今天刚到家,可以休息一下,明天得给我做个思想汇报,讲讲部队的情况。”

刘晓华非常理解母亲,他翻到相册中的一页,向记者展示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那一页,整整齐齐贴满了刘晓华从1岁到16岁的照片,每一张都被母亲细心标注了时间、年龄和序号,小心翼翼地保存。

每逢重要的历史节点或家庭大事——转业、春节、子女结婚、家人团聚……母亲都会郑重地穿上那身早已泛白的军装,与家人拍下一张合影。

在母亲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她留下了最后一个嘱托:希望儿女们为她穿上那身军服,再整理一次军容风纪,对党、对国家、对她一生所坚守的信仰,最后一次致敬。

母亲的家国情怀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刘晓华。即便转业、退休多年,他依然闲不住,积极参加“首都老兵”志愿服务活动。老相册静静摊开,就像刘晓华与母亲之间的纽带,让那份赤诚与担当继续传递。

对话传家宝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