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12:25
每年7至9月,吉林省便迎来热闹的采茸季,鹿场、市场、物流园处处洋溢着繁忙气息,一幅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产业画卷在这片黑土地上徐徐展开。
非遗技艺里的时光沉淀
在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的一家鹿产品加工厂内,满族工人用满语哼唱着古老的《鹿歌》,指尖娴熟地翻转、修整着鹿茸,每一道纹路都被细细打磨。
工厂负责人刘昊是刘氏鹿茸炮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告诉记者:“1983年搭第一座鹿棚时,全村人扛着松木来帮忙,木楔子敲进土里的闷响,现在想起来还震得耳朵发麻。”12岁首次攥着吹针管参与采茸时的紧张,鹿毛扫过掌心的微痒,让他有了把日子种进鹿圈,跟着鹿茸一起扎根生长的信念。
工作人员检查鹿茸烘干情况(央广网发 杨赫琪 摄)
这份对鹿的敬畏与对技艺的执着,早已化作省级非遗“鹿茸炮制技艺”的传承密码。转身走向加工厂的展柜,铜锅、竹匾、特制切刀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刘昊伸手取下工具,现场演示起“浸、煮、烘、切”的古法工序:“浸要取山泉水泡足七时辰,煮要盯浮沫从浊变清,烘房温度得像伺候孩子,切刀角度差半分,品相药性就天差地别。”薄如蝉翼的茸片在他手中成型,透光可见细密肌理。
2014年这项技艺成为国家级非遗后,刘昊守的不只是步骤,更是祖孙两代对“较真”的坚持——对活儿较真,对鹿尽心,让老祖宗的智慧顺着鹿茸纹路绵延传续。
而这份传承从未一成不变,在吉林大地上,传统工艺正与现代科技碰撞出蓬勃活力:吉春制药等龙头企业应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已实现产品活性成分保留率超90%;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团队正在攻克“药食同源”目录准入难题,推动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非遗工艺“马记鹿茸”与现代技术结合,打造出了兼具药用与艺术价值的精品……吉林梅花鹿产业,正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实现突破,焕发新生机。
老手艺插上时代“翅膀”
从传统加工厂到智能鹿场,老手艺正与科技碰撞出新火花。双阳区返乡创业青年尹明迪经营着一家养鹿场,采访当天,他正手持检测仪为梅花鹿做检查。“刚回来时,我想搞包装、做营销,乡亲们都笑我瞎折腾。”尹明迪坦言创业初期的艰难:曾对着寥寥无几的电商订单发愁,需手把手带村民学直播,甚至在电商大促时,因团队报错价格而彻夜难眠。
尹明迪说:好在当地政策给力,政府对接高校引人才、协调贴息贷款解资金困局、请老匠人传非遗技艺。如今,他们的鹿血酒成了南方客户的“点名款”,电商、直播让鹿茸卖到了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鹿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央广网发 杨赫琪 摄)
在尹明迪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中国最大的鹿产品交易市场——双阳区鹿乡镇鲜茸交易市场,商户对着手机直播采茸,快递包裹上“发往杭州”“发往成都”的标签密集排列,一位商户笑称:“今年线上卖了300多万,江浙订单占一半!”尹明迪的企业去年产值2000万,今年前四月已达800万,同比增长3%。
“电商让老手艺插上了科技翅膀,这才是鹿乡的未来!”尹明迪的话,正是双阳鹿产业活力迸发的生动写照,而双阳鹿产业的发展,也是吉林鹿产业蓬勃前行的缩影。
据吉林省畜牧局局长包青春介绍,吉林人工养鹿的历史已经有400余年,依托长白山生态资源,吉林省现有梅花鹿养殖场户2.1万户,规模养殖场3793个,梅花鹿种质资源、养殖规模、鹿茸产量皆位居全国第一。
千亿产业里的幸福密码
鹿产业的活力,更藏在历史与当下的融合里。在双阳区鹿乡镇的中国双阳梅花鹿博物馆内,讲解员刘星辰正站在泛黄的老照片前,向围拢的游客娓娓道来“中国梅花鹿之父”韩坤带着乡亲们改良品种的往事。展柜里一支珊瑚状鹿茸格外惹眼,它不仅是入药的珍品,经处理后,还成了餐桌上的滋补美味。
这里更是研学热门地,每年超100万人次的学生背着书包来此探秘。笔记本上,孩子们认真记录着梅花鹿各部位的功效:鹿茸能强筋骨,鹿肉可补气血,鹿鞭能益肾精……“原来鹿的全身都是宝!从茸到肉,从骨到皮,都藏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智慧,这趟研学真是学到了课本外的大知识!”一位在场的中学生指着展品连连感叹。
中国双阳梅花鹿博物馆内的梅花鹿标本(央广网发 杨赫琪 摄)
“如今鹿乡镇的鹿产业年产值已超20亿元,带动5余万人就业,养鹿、加工、文旅环环相扣,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中国梅花鹿博物馆馆长崔馨予道出了这份活力的源泉。从松木鹿棚里的手工饲喂,到智能养殖场的精准监测;从走街串巷收茸的吆喝声,到全球直播带货的千万订单,这里处处可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透着老手艺与新思维的交融,更写满了一代代人把日子过成鹿茸纹路般细密扎实的韧劲。
这样的生长力量,正驱动区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据悉,吉林省已将梅花鹿产业列为振兴核心产业,明确发展目标:计划到2027年,推动梅花鹿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到2029年,建成全球领先的梅花鹿繁育、加工及文旅融合基地。
从百年传承到千亿蓝图,吉林梅花鹿产业正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