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车马
2025-08-28 15:5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1978年,考古人员在陕西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勘察时,发现了金泡、银泡、短剑、盖弓帽等车马饰。1980年,发掘清理出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一前一后置于同一木椁中,前面的一辆称为1号车,后面的一辆称为2号车。两辆铜车马出土时均已被压碎,1号车破碎成1325片,2号车破碎成1685片。为了便于更细致地清理和确保文物安全,考古人员将两乘铜车马在不改变出土现状的情况下,全部移入室内进行清理修复。1983年,2号铜车马修复完成。1988年,1号铜车马修复完成。

1号车通长225厘米,高152厘米,重1061千克,由3064个零部件组成。辕长183.4厘米,舆广74厘米,进深48.5厘米。舆的前、左、右三面立有栏板,前端有轼,后面有车门。舆内立十字形伞座,座上插一长柄铜伞,铜御官俑立于伞下。车上备有铜弩、铜箭、铜盾等兵器。

2号车的车舆与1号车迥然不同,1号车是敞篷的,2号车却是密闭的车舆。1号车属立乘,乘员一般是站着的,2号车通长317厘米,高106厘米,比1号车重,达1241千克,由3462个零部件组成。分为前后两室,前室是御手坐的地方,面积狭小,有跽坐俑一个;后室是主人乘坐的地方,平面近似方形,车舆上部有一椭圆形的篷盖,把前后两室罩于篷盖之下。前室的舆、底同样有四轸,其左右侧和前面立有栏板。

两乘车均为单辕双轮,前驾四匹马。1号车又称立车、戎车或高车,是驾驶人站着驾驶的一种车,是从过去的戎车即作战用的车发展来的。1号车上载有兵器,既可用作狩猎,也可用作安全守卫,为礼制上的“征伐”之象征。2号车又称安车、辒辌车,为驾驶人坐着驾驶,前面有一个车厢半封闭,是驾车区;后边还有一个封闭的车厢,是乘坐区。与1号车相比,2号车更舒适宽敞,车厢上的篷盖,四周围蔽,前面及两侧均有窗。之所以叫辒辌车,是因为后面的车厢带有窗户,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冬天关上窗户,可以保温;夏天打开窗户,可以通风。按照历史文献记载,这种车通常是身份比较高的贵族乘坐。秦始皇在出巡时,可能就是乘坐这种车。

两乘车均为方舆圆盖,车辐30根,车辕弯曲上翘,两位御官俑身穿长襦,头戴鹖冠,腰际佩剑,两眼平视前方,全神贯注。从装束来看,与秦俑坑中的将军俑完全一样,反映出御者的地位很高。

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在塑形方面使用了圆雕、浮雕、錾刻、磋磨、冲凿等。在铸造方法上,根据构件的大小、薄厚以及不同的形状,使用了多范合铸法、红套铸法、接铸、嵌铸、包铸等方法。如2号铜车马的椭圆形车盖,大径178厘米,小径129厘米,厚度仅0.1—0.4厘米,整体用浑铸法一次铸出,先将车盖浇铸成形,再经加热锻打成形。即使在今天,要铸成这么大而薄、均匀呈穹隆形的铜件也非易事。大型厚壁或长杆型铸件,则采用空心铸造,既减轻了重量,也节省大量金属,还避免了铸件疏松、受热产生裂纹等缺陷。一些复杂构件则分解成简单的构件分别铸造,再合成一个完整的构件,这是秦代工艺的一大创新。

铜车马的连接工艺有套接、焊接、黏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活页连接、销钉连接等,活页连接主要用在2号车上的门扇与门框、窗扇与窗框的连接上,活页的结构与现代活页几乎完全相同。子母扣加销钉连接方法在剃绳、辔绳、缰绳等鞁具上被广泛应用。制作时先把两个小构件的一端分别加工成凹凸状,再把一个小构件的凸状端插入另外一个小构件的凹状一端,使两个小构件完全契合,再在契合处加上一个销钉使之完全连接在一起,但又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至今,铜车马上的各种链条仍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牵动辕衡,仍能载舆行驶。

铜车马通体彩绘,以白色为底色,以红、紫、蓝、绿、黑等色彩为辅助,图案多为变形夔龙、夔凤、流云、菱形和几何等纹样。彩绘时所用颜料均为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利用胶的浓度塑造出立体线条。如今乳白的底色大都脱落,但盖内、车门内外、前窗及厢外等地的纹饰依然清晰。

铜车马的艺术造诣令人叹为观止,工匠们把它塑造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四匹马劲健有力,马口微启,鼻孔大张,每一个部位都雕刻得准确有力,就连鬃毛和牙齿都塑造得活灵活现。铜车马的车、马和俑大小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为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为复杂、形体最为庞大的古代青铜器,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8月27日第3206期

  • 作者:杨曙明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