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16:04
在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柜中,一面褪色的红色锦旗静静陈列,金黄色的“抗日模范村”字样虽历经八十余载岁月侵蚀,却依然如跳动的火焰,诉说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抗日传奇。这面由“房涞涿”联合县政府授予马安村的荣誉旗帜,不仅是平西地区抗战史上的重要见证,更镌刻着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
抗日模范村锦旗
1940年秋,侵华日军对平西抗日根据地分十路进行疯狂的“扫荡”,其中一路从涞水的石亭出发,向十渡、马安、蒲洼一带奔袭。设在马安的“房良”联合县政府不得不与大部队一起转移。当时,10余万斤粮食与大批文件来不及隐藏,八路军40多名伤员也来不及转移。危急时刻,马安村全体人员在党支部领导下,迅速行动起来,将10余万斤粮食妥善坚壁,文件做了巧妙处理,又及时地将40多名伤员转移到山上作了妥善安排。
然而,“房良”联合县政府及大部队的转移,使地方叛匪变得更加猖獗起来。几个主要叛匪在马安东山头上盖起了炮楼,设置了据点,严密监视马安村的一举一动。不仅如此,炮楼里的伪军还不断给村干部捎信,胁迫他们去据点开会,让村里成立维持会,否则杀个鸡犬不留。
“怎么办?”党支部书记刘显彬召开会议商量对策,决议是:“开会不去,维持会不成立。谁去开会,谁主张成立维持会就枪毙谁,而且必须尽快端掉炮楼。”经过前后两次侦察,秋末的一天夜间,在党支部书记刘显彬、村长刘德忠的带领下,一支小分队悄悄地摸到了炮楼前。他们把炮楼紧紧围住,把枪架在了窗眼上,由村长刘德忠上前叫门,交代政策。借着屋内微弱的灯光,队员们看到屋内仅三个人。三个叛匪知道寡不敌众,乖乖投降。没料到,还没来得及处理叛徒,其中一个撒腿便跑,几个队员立即追上去。这个伪军借机藏在一个坡下的瓜架上,被队员发现一刀砍了下来并活捉。
炮楼端掉了,隐患消除了,乡亲们放心地为伤员送饭送药,进行精心调理。几个月后,40多名伤员全部康复,返回部队。10余万斤军粮无一粒霉烂,大批文件一份也没丢失。
1941年8月底,日军“扫荡”失败后,改变了进攻和占领策略,先后在马安村东山上架起了机枪,在十渡的西庄和王老铺两村建立据点,驻西庄据点的日军派汉奸到附近各村收缴粮食。马安村党支部作出了周密安排,掩埋物资,设置岗哨,组织群众上山。最后,马安村不仅未向日军上缴一粒粮食,而且村担架队、村妇救会积极支援抗日前线,保护和转移了数百名八路军伤病员,村自卫武装“六山会”与八路军并肩作战打击日寇。
日军三次闯入马安村“扫荡”,抓不着人,抢不着粮,气急败坏,竟杀害了13名来不及撤走的群众,将全村470余间房屋全部烧毁。马安村人民没有被日军吓倒,他们坚决抗日、英勇杀敌,自觉武装起来,配合县抗日武装,凭简单火力日扰夜袭,组织民兵上山开展游击战,拔掉了日军在东山上的炮楼。
1941年秋天,房涞涿联合县政府在十渡西庄村口的龙王庙召开授奖大会,县长王天瑞亲自将绣着“抗日模范村”的锦旗交给了马安村代理村长刘占臣,表彰马安村在反“扫荡”中机智勇敢、英勇杀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马安村成为平西的第一个抗日模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