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的“木匠活儿”:医生敲敲打打,究竟在检查什么?
2025-08-28 16:2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走进神经内科诊室或住院病房,你可能会看到这样一幕:医生拿出小锤子敲敲你的膝盖,用带尖的滑轮或叩诊锤柄划你的脚底,或是拿个音叉在你骨头上震动……这仿佛“木匠工具箱”般的操作,常让患者感到新奇又疑惑。这些看似简单的“敲敲打打”,实则是神经内科医生探寻神经系统奥秘的“侦探工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检查的神秘面纱。

Part.1工具箱揭秘:神经内科医生的“法宝”

1. 叩诊锤(小锤子):是反射的“试金石”,主要检查深反射(即腱反射)。

原理:快速轻叩肌腱(如膝盖下方的髌腱、肘部的肱二头肌腱、足部的跟腱等),会短暂拉伸肌肉,刺激感觉神经末梢。信号通过感觉神经传入脊髓,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几乎瞬间发出指令,通过运动神经传回肌肉,引起肌肉快速、不自主的收缩(即所谓的“膝跳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跟腱反射”等)。

医生在看什么呢?

主要看反射是否存在、反射强度以及左右是否对称。

①如果反射完全消失,提示反射弧的某个环节(感觉神经、脊髓中枢、运动神经)严重受损。

②如果反射亢进,即非常活跃且幅度大,常提示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层运动区到脊髓的传导束)受损,是低级反射失去了高级中枢对其抑制作用的表现,代表疾病包括:脑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

③如果反射减弱或消失,则常提示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本身)病变,如周围神经病、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等疾病。

④左右是否对称:通常单侧反射亢进或减弱具有重要的定位价值。

2. 叩诊锤尖/滑轮/大头针/棉签/音叉:是感觉的“绘图师”,主要检查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和深感觉(音叉振动觉、关节位置觉)。

原理: 使用不同工具刺激皮肤或关节,测试神经传导感觉信号的能力。

这医生又在看什么呢?

①痛觉:用叩诊锤尖端(或消毒的大头针尖端)轻刺皮肤,询问患者是否有感觉、疼痛且两侧是否一致。如痛觉缺失或减退提示周围神经、脊髓丘脑束或大脑感觉皮层受损。

②触觉:用棉签絮轻触皮肤/粘膜。触觉障碍定位类似于痛觉障碍。

③温度觉:通常用装有冷水(0-10°C)和温水(40-45°C)的试管测试。温度觉传导通路与痛觉相近。

④振动觉:音叉(128HZ)是检查“主力军”,敲击音叉产生震动后,将其柄端置于骨隆起处(如手指、足趾、内外踝关节、髌骨、髂棘、胸骨、锁骨、肋骨等)。询问患者是否能感觉到“嗡嗡”的震动感及持续时间。振动觉减退或消失是后索(即深感觉传导束)损害的早期敏感指标,代表疾病是如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⑤位置觉:主要查看关节位置觉情况,检查时患者闭眼,医生轻轻活动患者的手指或脚趾,询问其能否感知运动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结果同样是反映后索功能是否存在异常。

3. 叩诊锤柄/竹签/手指:是病理反射的“探测器”,最著名的检查是巴宾斯基征(Babinski sign)。

方法:患者平躺放松,医生用叩诊锤柄较钝的一端(或类似物),从患者足跟外侧沿足底外侧缘向前轻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拇趾方向。正常反应是所有脚趾向下屈曲(跖屈),异常反应(即阳性表现)是拇趾缓缓背屈(向上翘起),其余四趾呈扇形分开。阳性表现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即锥体束受损)的经典体征,常见疾病包括脑卒中、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还有其他类似检查:包括如查多克征(Chaddock sign)、奥本海姆征(Oppenheim sign)、Pussep征等,刺激部位不同,但阳性反应的意义相同,都是为了引出锥体束损害的病理反射。

Part.2为什么这些检查如此重要呢?--“敲打”背后的大智慧

1. 精准定位的“指南针”:神经系统庞大且复杂。通过检查特定反射是否存在、强弱,以及感觉障碍的分布形式(是手套袜套样?还是传导束型分布?或是按神经节分布?),医生能初步判断病变部位是在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还是肌肉本身。

2. 疾病性质的“指示牌”:反射和感觉的异常模式往往能提示疾病性质。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反射减弱或消失)的区分,对诊断脑血管病、脊髓炎、运动神经元病等至关重要。

3. 评估病情的“阴晴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重复这些检查。反射、感觉的变化是判断病情进展、好转或稳定的重要临床依据,有时能比昂贵的影像学检查更灵敏地反映神经功能的细微改变。

4. 经济高效的“初筛网”:这些检查工具简单、操作迅速、无创、无辐射、成本低。在众多复杂的辅助检查(CT、MRI、肌电图等)之前,它们是医生进行快速、有效初步筛查和判断方向的关键。

Part.3结束语

在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神经内科医生手中的小锤子、音叉和棉签等,依然闪耀着不可替代的光芒。它们不是过时的“老古董”,而是连接医生感官与患者神经系统最直接的桥梁。每一次轻敲、每一次划动、每一次震动传递的信息,都是医生解读身体密码、定位疾病元凶的重要线索。

所以,当神经内科医生拿出“工具箱”为你检查时,请放松配合。这看似简单的“敲敲打打”,正是医生运用专业知识,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倾听你神经系统发出的声音,为守护你的神经健康迈出的关键一步。这些历经时间考验的检查方法,凝聚着医学智慧,是神经内科医生不可或缺的“破案”利器。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谢谢!


作者: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