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既说欢迎中国留学生,那就少玩“双标”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雨馨

2025-08-28 17:05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连续喊话“欢迎中国留学生”。第一次是25日在白宫对记者表示:“我们允许中国学生入境。60万学生,我们会与中国和睦相处。”第二次是在内阁会议上重申这点,并称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极其重要”,甚至警告称若没有他们,美国大学系统将“迅速崩溃”。

特朗普上述言论,被国际观察人士解读为风向转变。虽然不知道来回“变了又变”的风向有几分靠谱,但这些话肯定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中国留学生长期以来为美国经济、科技与教育发展作出很大贡献。1979年,中美签署《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两国教育交流大门就此打开。数十年来,教育合作已成为中美之间一条强有力的纽带,结出了互利共赢的累累硕果。有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给美国带来的经济贡献超过120亿美元,创造了超过1000多万个就业机会,说“极其重要”毫不为过。

人文交流是增益双方的好事,然而,这些年一些美国政客却频频就此发难,将手伸向大学校园。最饱受诟病的,莫过于特朗普政府推出的“中国行动计划”。一些中国学者和学生或在机场入出境时被美方扣留,或被美国海关关押在“小黑屋”长时间盘问,或仅因误带常见生物学样本,就被扣上“国家安全事件”的大帽子。就在特朗普政府传递积极信号的同时,中国驻美大使馆发文指出,多名中国留学生在休斯敦机场遭无端盘查、设备被查扣,甚至有人被限制人身自由超80小时并遭遣返。愈演愈烈的恶意执法,严重干扰了中美之间的正常学术交流。既然口口声声“欢迎中国留学生”,那就别停在嘴上说说,要用实际行动取信于人。

从本质上看,屡屡拿“国家安全”说事、频繁恶意执法的背后,折射出美国国内一部分群体面对中国在科研领域快速崛起的焦虑与病态心理。近年来,随着中美博弈加剧,美国对华科技战阴招迭出。从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封锁制裁,到采取技术管控、交流阻断、人才封锁等手段,美国不断人为设障,实施所谓科技“冷战”及“脱钩”。但事实反复证明,中美科技创新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彼此的机遇。双方加强合作不仅能推动各自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助于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增进世界人民福祉。对这些道理,美国政客恐怕不是不懂,但在狭隘的政治考量下所作所为却极其拧巴,也导致朝令夕改,政策毫无连贯性稳定性。

听其言观其行。说起来,不止人文交流领域,美国政客的“驰名双标”还有太多。比如经贸磋商上,这头上了谈判桌,直言寻求共识,那头还在借相关议题煽风点火、无端生事。再如,美国领导人和高级官员多次对中国做出“四不一无意”的表态,但这些承诺始终浮在空中,迟迟没有兑现。表里不一、出尔反尔的做派,不仅干扰和破坏中美关系的根基,实际上也是在给美国挖坑。就拿留学生政策来说,粗暴的歧视性执法,必然产生严重的反噬效果,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学子对美国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产生深刻怀疑,并最终用脚投票。

教育合作和学术交流是中美关系的关键纽带,承载着两国人民增进理解与互信的重要使命。最近,美国俄勒冈州议会参议院通过一项议案再次重申对华友好关系,显示出两国民间交流的深层动力和强劲活力。希望美方倾听民间的真实声音,拿出诚意和行动欢迎全球英才。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范荣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