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高(中)大(学)衔接班”到底在卷啥?
人民日报评论

2025-08-28 22:41 语音播报

热点

最近,各高校陆续进入新生开学时间,随暑假收尾而收官的,还有各种“高(中)大(学)衔接班”。这个夏天,号称填补高中与大学之间知识断层的各类衔接班火出了圈,让不少高中毕业生的“人生最自由暑假”秒变“本0”。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从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大学生“刚需”,到高数、大学物理等理工科学生“痛点”,“提前攻克大学拦路虎”的鼓点在不少培训机构奏响。

时间管理与信息搜集、保研考研转专业、演讲与口才等实用型课程,则聚焦大学生活面临的新挑战、需要的新技能,主打一个未雨绸缪。

甚至还有价格超万元的“生涯发展夏令营”,短短几天将有效社交、财商培养、模拟面试等“一网打尽”……原本大学四年才需逐步摸索的经验,都被打包成可量化的课程。

虽然“离谱”“震惊”的声音不绝于耳,但“高大衔接班”花式上新、家长乐意买单、学生入局“抢跑”的动因,却值得细究。

标榜“抢跑一步、领先一路”,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套路,不过是换了场景的各种衔接班的复刻。

“打破挂科率高的魔咒”,这是放大下一阶段的学习困难,激活学不会的担忧;“提前锁定评优、奖学金及保研资格”,这是把补课和好成绩挂钩,营造变优秀的期待;“比咱家孩子成绩好的都在学”,这是强调同侪竞争的激烈,引发跟不上的恐惧。

每条起跑线都不能输,每个假期都很关键,贯穿中小学的学业紧张感,如今又在高中与大学之间的窗口期找到了市场。

商家的生意经,为啥就成了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安慰剂?

思维惯性很难说改就改,抱持“学总比不学强”的家长,面对突然放空的暑假感到“心里很没底”的孩子,在“高大衔接班”里寻回了熟悉的安全感、踏实感。

客观来看,多元的信息渠道也加深了人们对大学课业负担、能力要求、升学压力及就业形势的认知,当“考上大学就一劳永逸”的传统经验被消解,在全新的人生阶段面前,补课、培训就成了一些家长和学生身边最顺手的工具。

然而,问题不只出在营销。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确实存在断层:知识上,高考不考但大学可能用到的内容常被跳过;思维上,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跃迁缺乏阶梯;能力上,高中只强调专注学习,而大学要求学习、生活、社交等独立负责。

补齐“高大衔接”的短板,需要高校直面问题,帮助学生适应大学节奏。华东师范大学上线《大学数学预备知识选讲》等衔接课、复旦大学腾飞书院提供《大学物理》等先导课,学生可以免费提前学习;西南大学的“通识选修”慕课、四川师范大学的数学英语衔接课,则可以计为大学期间的学分;许多高校还在开学前举办“新生骨干训练营”,让部分学生提前到校了解学校、感受大学生活……高校的主动作为,往往更“解渴”“管用”。

更进一步看,“高大衔接”不必只局限于“高考后”,也可以适当关口前移。武汉大学的人工智能先修课在武汉、襄阳、恩施多地高中开讲,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推出高中、大学衔接“学分互通计划”,这些创新实践都说明,将探究式学习模式引入高中,让学生能够更轻松、更自信地迈入新阶段。

评价机制改革是打破衔接焦虑的关键突破口。当绩点决定奖学金、保研甚至就业,抢跑便成理性选择。清华部分书院宣布新生第一学期成绩不计入绩点计算,北大宣布2025级起学业评价不再使用绩点,都是在给“内卷”松绑,把精力从刷分引回求真。

其实对新生而言,“高大衔接”的核心从不是“提前学多少知识”,而是“是否准备好迎接成长”。不论是上一个查漏补缺的衔接班,还是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又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整理思绪,只要年轻的你能够累积面对未来的满满元气,这就是最好的“高大衔接”。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