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场上这支英雄连,为何以雁门关为名?
中国气象局微信公众号

2025-08-29 08:21 语音播报

专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里是中华第一关

万里长城在此昂首

这里是界限

是横亘冷暖之间的屏障

这里是丰碑

有忠勇的热血、不屈的脊梁

这里是《我们的漫漫雄关》第二站

万里长城体系中的战略枢纽

雁门关

当贸易的驼铃

化为铁轨上飞驰的银龙

当关内关外

融为共同的家园

这道苍茫山脊

为何依然激荡着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共鸣?

2025年1月,集宁经大同至原平高铁雁门关站正式投入运营。到了夏季,自北京乘动车组前往雁门关,一路穿越沧桑历史,窗外竟是满目苍翠,与许多人记忆中山西的传统印象大不相同。摄影:崔国辉

一起出发

寻找答案

01

中华第一关

山河锁钥处

山西省代县以北20公里

雁门山群峰如铁

海拔2400米的勾注山脊上

一道U形峪口劈开山脉

造访雁门关,必经之路便是那迂回盘旋的“雁门十八弯”。穿梭于这一道道险弯之中,雁门关的雄奇险峻之势,已不言自明。 供图:雁门关风景区服务中心

以“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而得名

雁门关就扼守在这咽喉要冲

雁门关全貌 供图:雁门关风景区服务中心

拾级而上

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锋刃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绝非虚言

雁门关天险门 摄影:崔国辉

02

一条等降水线

两侧的碰撞与交融

此刻我们正立于

恒山山脉最险要的断裂带

这里是蒙古高原俯冲华北平原的

必经之路

是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生死线

也是400毫米等降水线的

精准刻度

雁门关位于恒山山脉西段,是蒙古高原俯冲华北平原的必经之路。 供图: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北望

大同盆地连接塞外之地

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

朔风卷地

只生长草场与坚韧

南瞰

忻定盆地沃野舒展

汾河与滹沱河滋养出金黄谷穗

温带季风带来500毫米以上丰沛雨泽

“中华第一关”的巨匾,赫然立于雁门内楼之上,气势恢宏。摄影:崔国辉

冷暖在此交锋

因而文明也在此

对峙、交融

两千年来

谁扼住雁门

谁就扼住了中原的命脉

雁门关与长城 供图:雁门关风景区服务中心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在此痛击匈奴

西汉时期卫青霍去病从此远征

北宋年间杨家将浴血守边塞

直至明代陆享督建新关

这座用石头与热血浇筑的雄关

从未停止过它的使命

03

铁血雁门关

扼断侵略者咽喉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纪念活动的阅兵队伍中

他们,来自这样一支英雄的队伍

视频片段来源:中国军号抖音号

秋风掠过雁门关隘

带着80多年前的硝烟气息

1937年10月

忻口前线炮火连天

日军沿着同蒲路北进

一条穿过黑石头沟的公路

成为侵略者的生命线

雁门关伏击战遗址 摄影:崔国辉

是年10月18日与21日

120师358旅716团的八路军勇士

如猛虎伏于山岗

当日军运输车队驶入死亡峡谷

手榴弹与步枪的怒吼

瞬间撕裂山谷的寂静

两次伏击

毙敌五百,毁车数十

日军咽喉被狠狠扼住

716团特务连作战英勇

连长李子贵壮烈牺牲

该连队后被授予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荣誉称号

1937年10月17日,朱德、任弼时关于尽可能保持太原、固守雁门关及八路军行动部署致毛泽东等电。 来源:中央档案馆

毛泽东同志

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

“太原北部忻口战役时

雁门关南北的游击战争破坏

同蒲铁路、平型关汽车路、阳方口汽车路

所起的战役配合作用是很大的。”

1937年10月18日雁门关伏击站要图 来源:中央档案馆

平型关大捷后

八路军再度用雁门关的胜利

宣告侵略者终将覆灭

这不仅是军事上的阻击

更是民族精神的淬火

那些扑向日寇坦克的身影

那些在黑石头沟跃出的勇士

用血肉在古关上

刻下新的长城

1937年10月,八路军在雁门关以南击毁的日军汽车。 来源:中央档案馆

04

雄关新生

气象赋能

如今的雁门关

烽烟散尽,山河焕新

关隘的精神坐标

从未因时间褪色

更因时代激荡出新的回响——

看,气象之眼守护山河

代县之巅

X波段多普勒雷达严密扫视云天

滹沱河湿地公园的气象观测站

悄然记录生态脉搏

代县X波段多普勒雷达 摄影:崔国辉

当暴雨或寒潮逼近雁门

预警信息瞬间抵达景区与村落

科技为这座千年要塞

披上无形的数字甲胄

位于代县之巅的X波段多普勒雷达 摄影:李锡成

看,四时丹青染雄关

雁门关的四季

是天地挥洒的壮丽诗篇

春云如纱幔轻抚勾注山峦

夏日滹沱河谷稻浪翻涌

深秋霜染枫红漫山泼彩

冬季“雁门霁雪”苍茫如画


雁门霁雪 摄影:樊文珍


气象景观预报精准捕捉

云海、红叶、雪凇的“绽放时刻”

为游人定制最佳邂逅指南

星夜雁门关 摄影:林慕洁

夕阳西下,伫立于雁门关上遥望,但见远山层峦叠嶂,苍茫如涛。摄影:崔国辉

看,“风光”点亮未来

雁门关的风

曾卷动边塞烽烟

如今2850小时的年日照

与强劲的西北风

正转化为清洁能源

风机在山脊列阵

光伏板在高原铺展

气象服务古老的战场

崛起绿色能源的新基地

从代县X波段多普勒雷达站可遥望雁门关及群山之上的风电站 摄影:崔国辉

看,气候孕育黍米传奇

雁门关的寒凉气候

孕育出代州黍米的独特筋骨

15家黄酒企业沿袭千年技艺

将金黄黍米化为琥珀琼浆

万亩黍田连接起合作社与农家

“代州黄酒”品牌香飘四方

古老的关隘下

气象为农服务

正酿出乡村振兴的醉人芬芳


雁门关内售卖代州特产的商铺 摄影:崔国辉


杨家将的忠勇武魂

在代州武术的非遗传承中生生不息

边塞诗歌在长城诵读声中复活

从防御要塞到文化地标

雁门关的重生证明:

真正的雄关

既能镇守山河

亦能滋养文明

雁门关边贸街是雁门关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静卧在古老的关隘之间,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与商贸往来。摄影:崔国辉

雁门关的翠色

为何在群峰间奔涌?

是季风年复一年的生命馈赠?

是忠魂热血沁入岩脉的滋养?

当高铁列车掠过昔日的烽烟走廊

当光伏矩阵在古战场铺展星河

答案随山风掠过每一片绿叶——

那苍翠是历史的勋章

更是大地新生的战旗

雁门关航拍 摄影:李锡成

山河为证,浩气长存

下一关

不见,不散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