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过得不错,可孩子却迟迟无法进入开学状态。”近日,心理行为医学科门诊,不少家长有类似的困扰。有的孩子直言“不想上学,没意思”,有的则情绪烦躁、睡眠不佳。
从放松的假期模式切换回规律的学习生活,孩子们需要一段心理缓冲期来适应变化。在此,为各位家长提供一份实用的家庭心理调适指南。
第一步:留意孩子的情绪信号
面对开学,孩子出现轻微的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尤其是即将进入新环境或面临学业压力加大的学生。每个孩子表现焦虑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直接拒绝上学,有的则表现为易怒、身体不适或拖延作业。
家长第一步要做的不是急于纠正,而是理解。可以找一个轻松的时间,用这样的问题开启对话:“我发现你这几天好像有点烦,是不是对开学有些担心?”请记住,倾听的关键在于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先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
第二步:逐步调整生活节奏
身体节奏会影响心理状态。不妨用几天时间,帮助孩子逐步调整生活节律:
作息微调:提前30分钟睡觉和起床,避免开学后作息突变。
饮食同步:按上学时间安排三餐,让肠胃提前适应。
屏幕管理:与孩子商量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制定开学后的使用规则。
重要的是让孩子参与制定计划,而不是被动接受。例如询问:“你觉得每天什么时候交手机比较合适?”给予选择权能有效减少亲子间的权力争执。
第三步:提前进入开学状态
未知往往带来焦虑,具体则令人安心。熟悉的学习用品、书包、课桌,乃至校园和同学,都能唤起积极的回忆,帮助孩子适应新学期。比如,有家长会带孩子提前去学校周边散步,找回熟悉的感觉。
第四步:持续提供情绪支持
适应过程中,孩子需要持续的情绪支持。比如:
1、每天设置10分钟专属时间,不问学习,只关心孩子的情绪。
2、一起练习简单的正念或深呼吸,帮助情绪平稳。
3、睡前与孩子轮流分享当天的“五件小确幸”,提升积极情绪储备。
4、进行安全基地想象练习:让孩子闭上眼睛,回忆一个感到最安全、最放松的地方(如自己的小床、奶奶家的院子),细致感受那份温暖与安宁。
如果孩子持续情绪低落或身体不适(无器质性问题)超过两周,拒绝上学的情况加剧且无法通过沟通缓解,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
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病门诊
出诊专家
李小钧 主任
副主任医师
擅长:睡眠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成人心理障碍,亲子关系,婚姻问题,儿童心理问题等。
冯薇
副主任医师
擅长: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向情感障碍、睡眠障碍的诊断治疗,儿童情绪障碍、儿童及成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诊断治疗、心身疾病及女性相关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
赵福君
主治医师
擅长:长期从事失眠、情绪障碍、多动症、抽动症、心身疾病、亚健康、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的诊疗。特别是对于特殊人群的精神心理疾病比较擅长,如儿童和成人多动症、儿童和女性心身疾病、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等。
张艳萍
主任医师
擅长:各类精神障碍、焦虑抑郁障碍等疾病的诊断、药物及心理治疗;对自杀个案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重大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情绪问题的心理治疗,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创伤的心理治疗等。
朱凤艳
主任医师
擅长:各种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的诊断、治疗、康复指导。
张娜
副主任医师
擅长:成人及老年期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认知障碍、睡眠障碍,老年痴呆、脑血管病及躯体疾病伴发情绪障碍、青少年心理障碍等常见疾病的诊疗。
供稿丨心理行为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