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风
总带着几分跨越千年的浪漫
当我们还在对着静态古画
想象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时
AI已悄悄为这些传世佳作注入了生命力
让静止的银河开始流淌
女子们轻抬衣袖
每一处动态都藏着传统浪漫的新表达
看银河泛起粼粼波光
听鹊桥喜鹊轻啼
让国画“动起来”快来一起解锁
看看古人是如何过七夕的
七夕的浪漫
不仅藏在星河传说里
更浸润在代代相传的习俗中
这些习俗如同散落的珍珠
串联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让这个节日有了更鲜活的烟火气
七夕之夜
女子手执五色丝线
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
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
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明清时期
盛行“投针验巧”的乞巧风俗
这是“穿针乞巧”的变体
《四时欢庆册》之“针楼乞巧”中
女子们站在高楼上
围着一个水器站立
似乎在进行观赏评价
这正是“七夕浮巧针”环节
即将容器盛水曝晒,然后在水面投散针
看水底影子图案
如果针影散如花或动如云
就是验巧了
民间流传着“七月七,吃巧食”的谚语
其中巧食也被称作“巧果”
通常使用油、面粉、糖、蜜
和芝麻等原料制作而成
是一种寓意美好,形式多样的传统美食
手巧的女子
会以七夕为灵感
捏造出各种图案
如牛郎织女相会、鹊桥等
感受跨越千年的浪漫和温情
七夕这天人们在村中祠堂摆设贡案
陈列巧物,通过手工制作的贡品
相互乞巧、赛巧
祈求得到人神的共赏
表达对坚贞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磨喝乐
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节令性泥玩具
主要在农历七夕节上市
作为乞巧、乞子风俗中的寄愿之物
常见的磨喝乐为各种造型的泥塑小娃娃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
无论是达官显贵
还是平民百姓
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
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七夕当天
家家户户会捕捉蜘蛛
将其放于盒子中
待到晨曦微露时开启盒子
观察蛛网的稀密程度
以此来预示一年的巧艺
今晚抬头看看星星
银河还在,鹊桥的故事还在
牛郎织女或许仍在银河两岸相望
但我们的浪漫
早已藏在生活小确幸里
这些实在的小美好
才是七夕穿越千年
从传说走向现实
始终打动人心的真正浪漫
策划、编辑:罗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