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 13:20
近日,通州区“医保代开药白名单”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首批覆盖了中仓、北苑、宋庄、马驹桥、于家务5个街道乡镇及11家养老驿站,为辖区失能老人提供用药新保障。
根据《通州区代开药服务白名单管理办法》,代开药人员可为满足条件的老人提供代开药服务,在24小时内送达药品。消息一出,老年朋友十分关注,什么是“白名单”?具体该怎么操作?记者带着各种问题走访区卫健委等相关部门。
问题一:
“白名单”上都有谁?
“医保代开药白名单”制度中的“白名单”其中之一,指的是代开药人员名单。想要申请成为代开药人员,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养老机构、养老驿站指定工作人员;能保护患者隐私,无违法犯罪记录;接受过医疗知识及药品管理培训。在满足成为代开药人员要求的前提下,由所在养老机构或驿站向区民政局提交代开药人员材料,经过10个工作日的审核及备案,代开药人员就可计入“白名单”。
“白名单”之二指的是老人名单。想要接受代开药服务的老人需向所在养老机构或驿站提出申请,提交委托书后交由属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审核备案,通过后就可计入“老人白名单”。提出申请的老年人需要满足三点要求:经民政部门评估为失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脂血症和骨关节炎7类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无法自行前往医疗机构开药;家属也无法定期前往医院代为开药。老年人在申请时需要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失能服务协议书复印件、慢性病用药处方及委托书进行备案。
在老人和代开药人员均完成备案后,老人即可享受代开药服务。
问题二:
代开药的流程是什么?
代开药时,代开药人员将携带本人身份证、患者社保卡、门诊病历(或诊断证明)、上次就诊处方单(如患者在备案中心有近3个月以内的电子病历和处方单,则无需再次提供)至备案中心开具药品并留存处方。药品由药师密封后交给代开药人员。
代开药人员会在24小时内将药品及处方送达,归还医保卡,现场核对卡内余额和药品,由老人或监护人和代开药人员双方在处方上签字确认。
此外,代开药人员还会定期回访了解老人用药情况,记录反馈至对应医疗机构。
目前,代开药品的范围限定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脂血症和骨关节炎7类慢性疾病,明确排除精神类、麻醉类等特殊药品。
该制度由区卫生健康委、区医疗保障局、区民政局联合推出,面向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及养老驿站。试点工作已在中仓、北苑、宋庄、马驹桥、于家务5个街乡及11家养老驿站开启,旨在为区域内失能老人建立起一套规范解决用药“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流程。
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试点期间有关部门将动态收集反馈意见,优化服务流程,为后续逐步实现全区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和养老驿站“白名单”全覆盖做准备。
问题三:
医养结合通道如何搭建?
“试点工作开始后,现在已有2位老人在中心进行了备案。”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魏迎新介绍,两位来备案的老人均由相关部门认定为重度失能,在开药、取药上存在困难,“两位老人的情况也和白名单的主要服务人群相符。”
其中一位先生长期卧床,由子女照看,需要长期服药,但由于居住位置较远,老人子女往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极为不便,每次开药都费时费力,还要担心开药往返过程中老人的身体情况变化。另一位女士和老伴居住,只能在房间里进行有限的活动,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开药也不方便,往往要花上半天时间。
“在代开药白名单试点后,两位老人的开药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经过备案,代开药人员会直接拿着处方药上门,为老人及其家人节省时间、精力。”魏迎新说,为了保障代开药效率,中心专门设立了相关科室并培训专门人员负责,“代开药人员会在取药前先和中心医生进行沟通,确认开具的药品种类和数量,第一时间完成取药。”
在代开药流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养老驿站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中心和养老机构间的信息通畅,中心相关人员会负责为新登记的代开药人员熟悉业务流程,并及时收集和反馈使用代开药服务老人的身体和用药情况,告知药品的用法用量,串联起医疗和养老驿站的信息渠道。
在开具药品后,中心药房会对配药进行密封处理,再交由代开药人员,防止送药过程中出现遗撒。
“我们驿站服务范围内,目前共有两位老人接受代开药服务。”通州果园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站长张闯是首批备案成为代开药人员的两人之一,也是“白名单”制度试点的见证者。
“代开药白名单制度为原本接受驿站服务的老人增加了更多便利。比如我服务的翟阿姨因为长期卧床,纳入了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每次子女去开药都要我们上门才能走得开,路上还要担心老人的身体状况。白名单制度试点后,我们就可以替子女去拿药,让子女更好地照顾老人,省去了路上的担心。”张闯介绍,在该制度试点之前,代开药人员已经分别接受过区卫健委、区医保局和区民政局及属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培训,了解了代开药流程和注意事项,并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固定联系。
“在完成培训后,我们向驿站服务且符合要求的老人及家属详细讲解了代开药‘白名单’制度,翟阿姨和子女了解过后立刻选择加入试点,完成了相关备案。该制度在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基础上,进一步为失能老人提供了服务。”张闯说,每次代开药时,他都会先与老人家属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联系,上门拿取医保卡并进行备案,开药后第一时间返回老人家中,在送到药品的同时返还医保卡。张闯等代开药人员的服务经验都将反馈到相关部门。下一步,更多驿站的工作人员会根据试点情况接受培训,扩展“白名单”厚度,让更多失能老人免于往返开药的困扰。
问题四:
如何保障代开药安全?
如果代开药人员盗用老人医保卡怎么办?针对这一担忧,通州区做好了多手准备。在“医保代开药白名单”登记阶段就对代开药人员的身份进行了限制,要求就职于区域内养老机构和养老驿站,减少了人员流动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同时,依据区卫健、医保、民政三部门共同制定的“医保代开药服务白名单”管理相关办法,通州区对代开药品范围进行了规范,限定高血压、糖尿病等7类慢性病用药,明确排除精神类、麻醉类等特殊药品。代开药人员只能根据医生处方开具符合老人用量的对症药物,不能使用老人医保卡开具额外药品,进一步降低了老人医保卡违规使用风险。
“代开药‘白名单’制度的代开药品范围主要是失能老人长期需要的慢性病对症药物,感冒药之类的日常药品不在范围内。”通州区卫健委医养结合专班负责人徐郡泽介绍,该制度由区卫健、医保、民政三部门自去年年底经过调研后着手构建,尝试针对失能老人开药、拿药困难的诉求,结合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力量打通痛点,为失能老人解决慢病带来的开药问题。
同时,为了规范代开药流程,有关部门在试点工作开始前对代开药工作人员委托书等文件进行了反复推敲,详细写明了工作人员义务与注意事项,明确各相关个人及单位实行代开药时的流程,进一步保障了老人权益。
目前,参加试点工作的11个养老驿站已登记18名代开药人员。在他们代开药工作期间,会同步收集一手资料,将代开药流程中的问题和有困难的环节进行汇总、上报,供相关部门及时调整。
“试点工作预计进行到今年年底,在各个环节经过调整后于明年尝试在全区推广。除了参与试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已接受对代开药‘白名单’制度的培训,为后续展开工作做好准备。”徐郡泽说。
以往,失能老人的开药、拿药必须由亲属完成,通州区在北京市率先启动了医保代开药白名单相关措施试点,在多方监管下扩展了代开药人员范围,以医养结合工作降低了失能老人家属在照看老人时的负担。
未来,通州区还将依托全区已累计建成的8000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进一步拓宽医养结合服务范围,解决老人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