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进军东北、收复失地,战略目的是什么?
CCTV国家记忆

2025-08-29 15:28

时事

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6月10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

8月中旬,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率领冀热辽军区部队分东中西三路越过长城,向东北进军,接受日军投降。

其中,东路部队由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率第12、第18团4900余人,从冀东抚宁县出发。

中路部队由冀热辽军区第15军分区司令员赵文晋率领第11团及青(龙)平(泉)支队共2800余人,从喜峰口出发。

西路部队由冀热辽军区第14军分区司令员舒行率领第13团和北进支队共2000余人,自蓟县地区出发。

曾克林部先后配合苏军进驻山海关,攻克兴城、绥中、锦州、北镇等城。

1945年9月5日,曾克林率部乘坐火车到达沈阳。然而让曾克林没想到的是,驻守沈阳的苏军不让他们下车。

罗振

中共隐蔽战线史 研究学者

他们以为这些人是伪军,所以不让他们进来,后来发现(第16军分区副政委)唐凯的手臂上有一个镰刀斧头,就发现这是共产党的部队。

曾克林部在沈阳驻扎后,9月7日,苏军驻沈阳的苏近卫军第6集团军司令克拉夫琴科上将等人与曾克林和唐凯见了面。双方进行了友好的谈话,并宴请了曾克林和唐凯。至此,曾克林部完成了挺进东北的第一步,了解到了东北人民的人心所向,摸清了苏军对中共进军东北所持的态度和立场,正式对沈阳实施军事管制。

为适应当时的形势,曾克林部以沈阳为中心,分兵五路赴辽宁各地进行接管,同时进行扩军。

1945年9月9日,日本航空大队长林弥一郎带领300多人遗弃机场和40多架飞机,向南逃跑。

林弥一郎飞行大队是日本航空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训练飞行大队,驻扎在沈阳附近的辽阳奉集堡机场,拥有重型轰炸机、九九高级教练机。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这个飞行大队人人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了解情况后,曾克林部派出谈判小组前去劝降。经过谈判,林弥一郎解除了顾虑,决定缴械投降。

在这次受降仪式中,曾克林部共缴获林弥一郎飞行大队各式飞机46架,俘虏飞行员17人、机械师 24人、机械员72人、各类地面保障人员180多人。

1945年8月中旬,西路部队冀热辽军区第14军分区抵达长城要塞古北口。9月13日,古北口长城脚下,受降仪式正式开始。在一个简陋的检阅台上,李守善政委和乌里涅夫上校共同检阅了苏军的部队。

张斌

北京市档案学会 副秘书长

检阅仪式结束之后,日军的最高指挥官向检阅台上的中苏两位首长行礼,命令所有人放下武器,把旗卷起放到广场上。

夏燕月

原中国革命博物馆 馆长

一个是古北口受降,一个是曾克林他带着部队向沈阳进军,在历史上看它是一种基于巧合,实际上,在时间或者空间上来看,它是一种遥相呼应的关系。可以说,我们党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对于东北在政治上、军事上、社会生活方面,是一个大的布局。

在东北,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整个冀热辽军区则从出关时的8个半团1.6万人发展到了12个旅、10多个独立团和1万多人地方武装,共13万人。

1945年9月14日,驻东北的苏联红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派代表贝鲁罗索夫中校随同沈阳卫戍司令曾克林飞抵延安。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曾克林有关东北的情况汇报。9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以彭真、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立即奔赴东北。

9月19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并发出致各中央局《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先后派出两万名干部和11万人的部队迅速挺进东北。

1945年10月31日,进入东北的人民军队与东北人民自卫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人民军队进入东北后,获得很大发展。到1945年底,东北人民军队总兵力发展到27万余人。


编辑:赵司尧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