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 15:40
立秋一过,凉风渐起。北京南郊,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场村,高高的青纱帐随风摇摆。在这些高秆农作物的“掩护”之下,村北侧一处农家小院,藏着80多年前秘密挖掘的地道。这条数百米的地道,记录着一段军民齐心的抗战历史。从1943年开始,平南地区秘密地道蜿蜒发展,为抗战转入攻势作战提供强劲助力。到1945年,日寇已经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熊熊烈火。
《伪北京特别市警察局局长关于南郊小红门至大羊坊公路被八路军破坏致市长的密呈》
档案摘录
据南郊分局报告,转据第二十一段警长张福善报称:“风闻于本月六日夜间,不知何时,管界由小红门至大羊坊中间公路,有被匪人破坏挖沟情事,当经驰往查看,见该处公路确已被匪破坏,计相隔挖沟数处,宽二三尺,长一丈余,深二尺余”等情。
普通小院 却是重要的联络点
王场村距离大兴国际机场只有约11公里车程,村北有一个小院,原是村民李焕章的家,现在是北京王场村地道遗址博物馆。以现在的视角,博物馆头顶不断有航班掠过,向西不到800米就是高速公路。而在当时,这里是精心挑选的隐秘地点。
“王场村位于庞各庄镇加录垡村、礼贤镇龙头村、魏善庄镇西沙窝村三镇(村)交界地带,各方力量疏于管理、敌人控制相对薄弱,十分有利于我党开展地下工作。”讲解员范文博一边走,一边介绍院落的特别之处,“这个院落独处村外,西南侧有小河与村子相隔。院落北、东均为大土壕,东西两侧有树林掩映,树林以东还有大片坟地,位置偏僻、人迹少至,东可直通龙头,北可径去沙窝,交通便利、不易察觉。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先决条件。”
地道遗址是在2020年5月26日大兴区革命文物排查中被发现的。2021年5月11日,区文物部门认定地道及建筑遗存为大兴区区级不可移动文物。而且,此处遗址还被权威部门认定是平南地区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抗战时期地道遗址。
院落里陈设,在李焕章子女和知情人回忆下进行了复原。碾子、磨盘是现场挖掘出来的,水井、辘轳、猪圈等按照当时位置修复再现。
“除了位置特殊,党组织选择在此挖地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院子主人李焕章。”范文博说,李焕章1912年出生在礼贤镇龙头村,自幼学习木匠手艺,1936年随家人迁入王场村。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李焕章手艺精湛,而且为人爽朗、乐于助人,在村里人缘很好。七七事变后,李焕章的爱国热情被党组织注意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秘密发展李焕章为地下交通员。他开始利用木匠身份为掩护,走街串巷、传递情报。
从1943年到1944年,李焕章全家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秘密挖掘地道。“地道入口设在东跨屋的桌子底下,李焕章利用木匠手艺,对地道口进行了巧妙设计,可以在推拉之间快速隐蔽。”走进屋内,范文博介绍复原的地道入口。当时中共平南县委书记苏玉振、敌工部部长徐溅,曾长期在这里活动,并多次脱险,也让苏玉振、徐溅和李焕章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北京王场村地道遗址博物馆现在是红色文旅景点
重要转折 敌占区转为游击区
现在的王场村地道遗址博物馆整体占地5300平方米,核心区域3000平方米。经文物部门勘测,地道分为两层,上层距地面约3米、长约700米,通往东北方向的坟地;下层距地面约5米、长约200米,通往西北沙窝方向。这只是当时广泛分布在平南大兴一带地道的缩影,这些地道既能联络交通,又能隐蔽作战,对巩固和发展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李俊杰介绍,从1943年开始,平郊各根据地开始相互配合,向北平近郊进逼,造成紧围北平的态势。
第10军分区从1943年青纱帐战役发展起来后,便积极开展恢复和扩大地区的斗争。到当年秋季,军分区对1000多个村庄进行了恢复和开辟工作,使永定河以西的4个联合县衔接起来。在良乡、大兴、宛平间有数十个村庄恢复了抗日工作,抗日工作人员已深入到平南大红门一带开展工作。10月,中共大(兴)、宛(平)、安(次)、永(清)、固(安)、涿(县)、良(乡)工委和办事处成立(简称“七字工委”和“七字办事处”),隶属第10地委、第10专署。
王场村内的平南抗战大兴展览馆,展出了大量平南地区抗战的实物、图片、文字资料。在“重要转折”版块,有一张当时战斗英雄们的黑白合影。文字资料描述,“七字工委”和“七字办事处”的成立,是大兴地区抗日斗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44年3月,经中共冀中第10地委批准,“七字工委”更名为中共平南工作委员会,“七字办事处”更名为平南办事处。同年10月,中共冀中第10地委和第10专署决定建立平南县,原平南办事处区域归平南县管辖,原中共平南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共平南县委员会,县委书记苏玉振,县长阎占彭。此后,成立抗日武装平南县大队,12月中旬,第43区队与平南县大队合编为平南支队。
平南县的建立标志着平南一带由敌占区转为抗日游击区,对改造伪政权、创建隐蔽的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转入攻势 新解放区连成一片
李俊杰介绍,1944年9月,中共中央鉴于抗日根据地扩大和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指示晋察冀分局和军区成立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区党委、行署和二级军区。1945年3月,冀察军区主力部队向平郊边缘区和残留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展开围攻。为配合冀中军区部队在大清河北的攻势作战,大兴支队、涿良宛支队分别向天津、北平近郊活动,以钳制迷惑敌人。平西第11军分区部队向房山、涿县外围据点发起攻击,连续拔掉十几个据点,并攻进了房山县城。涿良宛支队和大兴支队活跃在北平近郊,攻克长神庙、西红门、马神庙等。
经过两个多月的攻势作战,冀察军区共毙伤日伪军800多人,俘日伪军965人,伪军反正128人,攻克县城3座,拔除据点117个,扩大解放区34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7万。冀中军区在平南大清河以北地区,共毙伤日伪军1300多人,俘伪军2200多人,收复县城1座,拔除据点70多处,扩大解放区1000多平方公里。八路军直逼平津市郊,冀察、冀晋新解放区连成一片。
北京市档案馆收藏着一份《伪北京特别市警察局局长关于南郊小红门至大羊坊公路被八路军破坏致市长的密呈》。密呈中描述了1945年夏季的反攻战斗中,八路军对日伪控制公路的破坏。
“这些抗战时期军民齐心的英雄事迹,其中有很多我们已经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在村中央的这条主干道两侧。”王场村党支部书记舒文东站在道边介绍,“这条大道,已经命名为‘英雄大道’。”
地道遗址、展览馆、英雄大道等,共同构成了王场村的红色文旅元素。舒文东说:“村里也在进一步打造餐饮、民宿、农副产品,希望更多人来王场村体验红色文旅,也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补白
从“蛤蟆蹲”到地道作战
在当时的敌占区开展工作,常遇敌人“清剿”,形势紧张时,八路军指战员就利用群众家中的白菜窖、白薯窖藏身,这些简单的地洞就是地道的雏形,也称“蛤蟆蹲”。
1943年6月,霸东苇塘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开展地道战,绝不仅是平原游击战争的战术问题,而且具有战略意义。同年8月,平南地区发动党员、民兵和群众,开挖地道。本报记者 孙毅 文并摄
北京晚报北京市档案馆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