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天河配》,一字之差两个故事
2025-08-31 10:0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演绎牛郎织女故事的戏叫《天河配》。这个戏名,极易和《天仙配》相混淆。一字之差,说的却不是一个故事。虽然都是人和天上仙女的爱情故事,《天仙配》的男主人公却换成了董永。

 《天仙配》这个戏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我曾经请教过著名剧作家张永和先生。永和先生是当今戏曲界权威,堪称活字典:“请教您,解放前有《天仙配》这个戏吗?”永和先生说:“没有。地方戏有《董永葬父》,但是《天仙配》改动极大。”

这就是了:《天仙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宣传第一部《婚姻法》而改编创作的,又称《槐荫记》,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许多剧种里都有。黄梅戏《天仙配》还被搬上了银幕,严凤英塑造的七仙女一时家喻户晓,《夫妻双双把家还》至今传唱不衰。

 《天仙配》故事的主题是反对封建势力干涉、倡导婚姻自由的。剧中的玉皇大帝是大反派,他生生拆散了董永和七仙女的美好爱情,整个一个封建势力的代表。戏中还有反映“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元素:七仙女用她的神奇双手和姐妹们的帮助,一夜之间织出了地主要的十匹绸缎,使她和董永摆脱了地主的奴役。这些观念都是新中国以后才有的。换言之,《天仙配》里的董永,和旧时民间传说中的董永已经大不相同了。此中的董永是卖身葬父沦为奴隶的被剥削、被压迫者,还是封建势力的受害者。

《天仙配》问世以前的董永,那本是个孝子的楷模。他的故事从东汉末年便有记载,晋、唐、宋以后又不断有所充实。汉代《孝子图》(已失传)有其故事梗概。唐代有《董永行孝变文》。所谓变文,就是最早的连环画。比较完整地叙述董永故事的文字,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故事的大意是,董永的父亲去世了,为了埋葬他的父亲,他自愿卖身为奴。“主人知其贤”,给了他一万钱。三年后他去主人家,要以劳动来偿还,路上遇见一个女子,愿意做他的妻子。到了主人家,主人说:那个钱是赠给你的,不用还。董永表示一定要还。主人问:“你的妻子能做什么?”董永说:“能织布。”主人说:“那好,就让你的妻子给我织一百匹绢吧。”十天以后,一百匹绢织完了。这时候,可以“夫妻双双把家还”了,妻子却要告辞了。她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是个至孝之人,天帝让我来帮你还债。”说完,就飞走了。

不用说,这个故事是封建时代的产物。统治者倡导孝行,需要树立一些榜样,董永便是其中之一。他的这个故事被广泛流传,山东、河南、江苏的一些地方,都有关于他的传说。

据说,历史上确有董永其人。说他是东汉时的千乘郡(今属山东邹平市)人。湖北有一地名为“孝感”,就与董永的事迹有关。或问:既然董永是山东人,怎么跟湖北发生关联了呢?据湖北《孝感县志》记载,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山东战乱百姓难以聊生,董永便带着他的父亲来到了湖北安陆——即后来的孝感,卖身葬父就发生在安陆。南朝宋孝建元年,因安陆这个地方“孝子昌盛”,遂置县名“孝昌”。后唐同光二年,庄宗李存勖因“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讳,于是根据汉代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和三国的孟宗“哭竹生笋”等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改孝昌县为孝感县。据说,如今的孝感市内,还建有“董永公园”和“孝子祠”哩。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