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19:03
在水上抗日游击队中,有这样一支队伍,一年四季在淀上训练、淀上生活、淀上战斗,他们凭借白洋淀复杂地形、隐蔽沟壕,头顶荷叶,出没苇塘,用土炮土枪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这支队伍就是闻名冀中根据地、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的淀上神兵——雁翎队。当年,毛泽东主席称赞雁翎队是“荷叶军”。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白洋淀,寻访雁翎队英雄事迹。
“我们是雄赳赳气昂昂地打鬼子的!”在女儿槐巧萍印象中,每当讲起打鬼子的故事,父亲槐泽民总是这样说。
在槐巧萍家中,珍藏着父亲1985年写成的文稿《革命回忆录——关于白洋淀雁翎队(又名三小队)的武装斗争》。
翻开这本16开纸、85页、2万多字的回忆录,硝烟扑面,字字滚烫。虽然纸张泛黄,字迹模糊,两段麻绳“订”成的回忆录显得土气,但是字里行间浸透着的以弱胜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令人肃然起敬。
破解“三个雁翎队”之谜
雁翎队因抗日而生。
槐泽民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1938年3月日寇踏进白洋淀,20岁的槐泽民亲眼目睹日寇暴行,恨之入骨。同年10月,中共安新县委领导下,在白洋淀东部村镇建立了抗日游击小队(简称三小队,雁翎队的前身)。槐泽民自愿加入三小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秋,日寇逼迫白洋淀猎户交出赖以生存的猎枪,大张庄、郭里口、王家寨一带30多名渔民和猎户揭竿而起,他们自带渔叉、猎枪和渔船组成一个班,加入了三小队。“入队后,熟悉水乡的猎户们有了主心骨,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方法和战略战术,展现出巧妙灵活的作战特色。”时任三小队副指导员的槐泽民印象深刻。
1940年夏天,这个班从三小队独立出来起名“雁翎队”,两支队伍时分时合,屡建奇功。
1942年,日寇发动“五一”大扫荡,三小队和雁翎队都进行了整编,从中挑选出15位骨干组成新编三小队,槐泽民任指导员。“这支队伍质量高,13位党员加两位入党培养对象。其他队员到了山西等地,助力太行山军民反扫荡。”槐泽民写到。
“三小队、雁翎队、新编三小队,无论哪个队都称雁翎队。”父亲曾对槐巧萍说,从1939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雁翎队配合主力部队参加大小战斗70多次,消灭俘虏日伪军800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仅牺牲8名队员。
偷袭大淀头岗楼
在回忆录第38页,“偷袭大淀头岗楼”标题吸引记者的目光。对于武器和兵力都明显弱于敌人的游击队来说,没有比偷袭更让人兴奋的了。
1943年,日寇在大淀头新建了一座岗楼,派驻了一个30多人的伪军小队,队长叫胡凤才。他吹嘘:“雁翎队就是插上翅膀也休想飞进来。”
“雁翎队决定夜间偷袭。午夜时分,队员们悄悄涉水来到村西,控制了村西河道,郑少臣潜入大门洞,把大门打开,队员们一拥而入。突然,天空一声霹雳,大雨倾盆,真是天助雁翎队,掩护了这次行动。槐泽民和两位队员摸到胡凤才住处,直接俘虏了他。队员们烧毁了岗楼,缴获了武器。”
天快亮了,队伍快速离开。路上,槐泽民向郑少臣提出:“咱们趁热打铁把北田庄的岗楼也端了。”队长表示同意并决定智取,他把胡凤才叫到跟前耳语几句,胡凤才连连点头。胡凤才带着化了装的雁翎队队员来到北田庄岗楼喊话:“皇军马上来视察,赶紧让手下到操场集合。”等他们排好了队,队长用手枪对准伪班长的脑袋:“我们是雁翎队,赶快投降吧!”伪军们一听全部投降。
一夜拔掉两岗楼,不费一枪一弹!雁翎队名声大噪,日伪军闻风丧胆。
让那段历史尽可能真实地流传下去
回忆录的第一页,有个“说明”:
“这本回忆录的材料,收集一部分,亲历一部分,写时本着实事求是,尽力写得真实……因为我文化水平很低,一面写一面查字典,理论素养更差,只是罗列了一些战例,提供一些素材,供写作能力强的人参考……这本是个初稿,应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广泛的查对,再修改为正稿,因我身患重病,稍一费脑子就失眠……真无力再写,请原谅,请参考!”
槐泽民在战斗中落下不少病根,1979年离休后却有个心愿——写一本回忆录。他表示:“文化水平低、体弱多病、生活清贫……不写的理由有很多,写的理由只有一个:让那段历史尽可能真实地流传下去。”1985年元旦,他用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本回忆录。
他始终不忘爱国、助人。他曾应邀给一家驻京办事处做报告,办事处给他留下600元钱让他买些营养品,他说:“我们讲革命传统,不能吃传统。这些就作为特殊党费交给希望工程吧。”
2002年,抗日英模槐泽民因病去世,长眠于白洋淀湖畔。